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人物频道 > 精彩人生 正文
冯海:光彩背后平淡的眼睛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7-02-25 14:33:01

  冯海新搬的工作室像个欧式的皇家宫殿,客厅里挂着几幅希腊背景的时装摄影作品,背景播放着轻柔的交响乐,整个工作室干净高雅,充满着异国情调的时尚感觉。这种背景下的时尚摄影师冯海显得有点“格格不入”,他朴素得像个学生。见惯了来来往往的明星和模特,站在时尚幕后的冯海爱拍漂亮的时尚照片,不过他同时也明白,这不过是一份工作而已。

  -人物名片

  冯海生于1971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95年-1998年华侨大学任教,1998年-2000年毕业于中央美院与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昆士兰艺术学院合办之摄影硕士班获视觉艺术硕士学位,“世界华人摄影协会”会员。曾出版《感性摄影—冯海摄影作品集》。获1999-2000年度“中国最佳时装摄影师”称号,获2000-2001年度“中国最佳时装摄影师”称号。曾多次为“IBM”、“MOTOROLA”、“NOKIA”、“佳能”拍摄平面广告。多次为“伦敦雾”、“逸飞”、“法涵诗”、“太和”、“圣·三利”、“M.TSUBOMI”、“木真了”等国内外品牌拍摄形象。作品常刊于《ELLE》、《BAZAAR》、《时尚》、《时装》、《中国摄影家》、《现代服装》等杂志。

  “我希望我有我的审美,有自己的判断。”

  “美女照”起步

  冯海很年轻,他大学毕业也不过几年时间,他用一股很年轻的口吻谈着他年轻的阅历。爱上摄影的阶段可能还是大学生涯。早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服装设计的时候,他就已经成了规模很小的学校里的“名”摄影师了。“我们班女孩挺多,那时我打心眼里觉得她们长得漂亮,愿意把她们拍下来。”对摄影有着很重兴趣的冯海就从同班同学开始,给女生拍“美女照”,慢慢的同年级的同学也来了。因为专业原因,也开始将国外流行的元素放进了照片里,“模特”们开始摆pose,搞头发,做化妆,他的“初级”时装摄影开始变得有模有样起来。那时他们还有一个礼服的课程,因为课程结束的时候没法把所有礼服都摆出来,只能通过照片的形式摆设,于是已经在系里出了名的冯海从“民间”走向“官方”,被老师叫去拍照了。

  冯海挺感激家里的支持,如果没有他父亲在他大二时用年终奖买的照相机,也许就不会有后来的一切了。“我大一的时候就用同学的相机拍了一些照片,我爸看挺好,就花了200多块钱给我买了一台凤凰牌205B,那可是我们家买的第一架相机,在当时已经很贵了。”工艺美院很小,“不像清华大学,系主任都不认识,我们每个班才15个人,老师同学的名字个个都是倒背如流的。”把冯海名字“倒背如流”的老师后来就把冯海从遥远的福建给拉了回来。

  喜欢铺“时尚”墙纸“我当时根本没想着要去时尚界,只想去一个天高皇帝远的地方,于是毕业后就去了福建教书,那儿一个亲戚朋友都没有,连话都听不懂,现在想想那个时候真有点天真。”一年以后,工艺美院的服装系要拍一本书,让冯海过来帮忙。从福建请了假飞回北京拍了20天后,冯海发现,原来自己还真挺适合做这个行业。“上手就是一本书,挺厚的,叫做《巴黎青年国际时装设计大赛中国参赛作品赏析》。”现在想想,冯海还真觉得当年有点“不知道天高地厚”。拍摄的作品都是很多老师同学在10年间的心血,请来的也都是名模,横竖都没此类拍摄经历的冯海干脆也就放开来拍,结果出来的效果还不错。

  这个实践让冯海对时尚拍摄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兴趣,1998年他报考了中央美院与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昆士兰艺术学院合办之摄影硕士班。当时班里学什么摄影的都有,纪实、风光、新闻、连民俗摄影的都有,惟一一个搞时尚摄影的冯海就和大家一起在严格的英式教育下学习了摄影理论和摄影技术。

  他对时装照片的热爱完全可以从他当时的寝室体现出来。“觉得外国摄影师拍的怎么可以这么好,我就把墙上贴了很多照片,贴满了之后又贴到天花板上去,早上起来一睁眼就可以看到。我搞民俗摄影的室友说你那边还挺好看,给我这也贴贴吧,我一想还正好。”最后,一进冯海他们的宿舍,柜子上、墙上、天花板上,满屋子都是时装照片。这种习惯延续了很久,冯海说自己新搬工作室之前还保留着这习惯。

  被“星探”看中因为研究生的学费很贵,当时一年要二万五,冯海只能去打工赚学费,方法只有自己最拿手的拍摄,于是不知不觉,他就已经开始得到了大量的社会实践。他和陈逸飞、李东田等人的合作都是那个时候开始的。

  “陈逸飞先生看见我在杂志上的第一组照片,说这孩子不错啊,见见吧,我就被杂志社编辑约在中国大饭店和他见面了。他问我有什么作品,我说我没什么作品,刚上学呢。”当时陈逸飞刚开始自己的品牌,而冯海还只是一个学生,就尝试着拍了起来,慢慢的,挺欣赏这个“小孩”的陈逸飞就常让冯海趁周末去上海拍摄,合作了许多作品,也成了忘年交。

  和吕燕合作的岁月冯海同样和很多模特是好朋友,给他印象最深的还是吕燕。“吕燕是第一次进摄影棚,没有经验,所以很费劲,而当时任务也很重,很多衣服从香港进来,在当时是很大的事了。”挺较劲的冯海和东田、吕燕合作,从头一天开始拍,一直拍到第二天零晨四五点钟,拍得吕燕都睡着了。其实当时的片子,不仅任务重,条件也很不好,为了弄到一个黑白格子的地板,冯海想尽了办法,最后跑到同学家,把人家的黑白地板革卷起来借用,拍完后再裁回来原封不动地还回去。当时影棚的白背景上有个小黑点没法去掉,于是每次吕燕都得站在那个小黑点前把它挡住。

  “拍完了之后,我们变成好朋友,常常一块出去玩,过了两个月,照片发表出来,才发现竟然变成了一个很大的讨论,一些人觉得吕燕很美,另一些人则刚好相反。”冯海回忆说,对吕燕的争执先是从杂志社内部开始,再扩散到外面,两边的意见非常对立,“直到后来杂志社的领导参加欧洲时装周,外国人看了吕燕的照片觉得太棒了,他们才觉得可能还是挺好的,那时中国的时装界的确不怎么有自信。”不过这种事情对冯海的影响并不大,他继续上他的学,拍他的照片。

  平淡看待工作冯海一直觉得自己从事的工作没有什么特别的。拍一组照片,摄影师、造型师以及编辑、客户等都会一起商量拍什么风格?怎么拍?在哪儿拍?他更多要考虑设计师的想法,思考用什么途径把服装的风格拍出来。他说,就像任何一门工作一样,你有发挥的平台,同样也有受限的现实。尽管时装拍摄挺需要创意的,但受到的限制更多。而如今中国的时尚杂志总是走向趋同,雷同的内容令拍摄也变成很小范围内的活动,“挖一个坑当然挖大点才好玩,只有一点点空间根本挖不大。”他也有很多想法,但在条条框框中确没法实现。

  除此之外,冯海还是挺喜欢自己的职业的,他虽然说不出自己最满意哪幅作品,但觉得自己的作品还是有一股人文的东西在里面,想了想,他觉得自己还真挺喜欢古典的东西,他举出自己看的书中,好大一部分带了个“史”字在里面:《悲观主义的花朵》、《漫画史》、《古风乐谈》。他喜欢看老的摄影,因为觉得里面的东西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他也喜欢听古典的音乐,曾经有段时间很痴狂于30年代的音乐和曲艺。

  从这些艺术熏陶中,他的作品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希望我有我的审美,有自己的判断。”冯海淡淡地笑着说。

作者:    来源: 新京报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