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敏(化名)长相清秀,看似和同龄孩子无异,6岁的他却被确诊为孤独症,难以和人交流,行为古怪反常,常遭旁人戏弄,这让敏敏妈妈心酸不已。从事孤独症研究长达40余年的日本专家荫山英顺对此呼吁:孤独症患儿渴望社会的理解,一旦被确诊后,医生、家长对症下药尤为重要。
替患儿“搭脉”
昨天上午10时,来自名古屋大学的荫山教授专程赶赴上海“爱好”儿童康复培训中心开展义务咨询,系统指导50多名家长替孩子“切脉”、“下药”。近2小时的讲座,让患儿家长舒心不少。
在交流中,荫山教授传授了其独创的“精神统合治疗法”:家长要从孩子日常的待人接物中,摸索出他们的自闭程度,然后再实施干预治疗———让每个患儿都从起点开始接受治疗不妥当;强迫处于病情最严重阶段的患儿读书认字,效果甚至会适得起反。尽管根治孤独症的可能性很小,但却可以通过阶段性治疗,让患儿逐渐读懂旁人的情绪,发现交流的乐趣,慢慢引导他们走出“围城”。
为家长“开方”
欢欢(化名)爸爸说,当得知儿子患有孤独症时,自己的精神一度不稳定。带生病的孩子去医院,听到不知情的护士说一句“小孩被宠坏”
后,当场就暴躁地和护士吵起来。在陪伴着孩子接受康复培训半年后,与其他家长的交流中也获取了不少经验,焦虑情绪平复了许多。
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陈圣祺院长曾提出过患儿家长的心理健康问题,认为让家长接受系统培训是当务之急:“如果家长倒下了,谁来管这些孩子?”荫山先生赞成这样的观点,他指出,全世界孤独症患儿家长都承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绝望情绪很大程度来自对孤独症的不了解,向中国家长普及科学的治疗手段正是他此行的目的。
|相|关|链|接|-孤独症: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由大脑、神经以及基因的病变引起的发展性障碍。其主要症状包括人际关系的隔离,语言的困难以及行为障碍等。按照中国现有的总人口数量来估计,目前全国可能有50万左右的孤独症患者。
-康复培训课程:课程采取1对1教学方式,为每一位患儿制定不同的训练课程,包括:感知觉训练,手眼协调训练,精细动作(握手、撕纸)训练,还用形象的图画表现,有助于患儿认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