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第四届“中国文房四宝名师名砚精品大赛”上,青年雕刻家黄志民用3年时间倾心雕琢的目前全国最大的百龙洮砚获金奖。该奖项每3年组织一次,属国家文房四宝界的最高奖项。
在兰州市的隍庙文物市场的“石韵斋”笔者见到了黄志民。一间3平方米见方的小屋摆布得若一方印,留白计黑,气韵生动,一进门最吸引人的便是一方刻有“烹茶煮酒,书天画地”八个大篆的巨印,笔触古拙质朴、执著坚定,无声地传达着作者自由的灵魂和独立的精神。
的确,在黄志民的人生经历中充满了反叛。他曾是那个年代的骄子。当了兵,又读了西北师范大学的音乐系,毕业后把自己的生活弄得紧张而又生机,创作、演出,样样得意。他就像现在的酒吧歌手,为了自己的追求,背着个琴,奔走在连队和兵之间,把自己沉浸在那种自由的氛围里。为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他还到艰苦的哨所体验生活。上世纪90年代初,当感到无法突破自己时,这个已颇有成就的部队军官又做出一个惊奇的选择,到手工作坊作一名洮砚艺人,从此开始用音乐的感觉进行雕刻,倾心追求艺术作品的真与美。
洮砚艺术千百年来一直流传在民间。为窥其精髓,他只身到海拔两千米的洮河石产区卓尼县喇嘛崖。这里年平均气温只有7摄氏度左右,谷狭路窄,石壁峭立,俗称“绿歌石”的砚材就产自这里。当代书法大师赵朴初先生形容它是“风漪分得洮州绿,坚似青铜润如玉”。为采到上好的石料,黄志民几乎每天在老坑里匍匐而行,晚上又坐在老乡的炕头学习雕法。雕刻是个细致活,从选料、下料、设计、制坯、开膛、合口到打磨、上光,每个环节都需要极大的耐心。为保持好的精神状态,每每困乏之际,他便操琴弹唱以调节。3年多的时间里,他根据自己的创意,完成了“三国演义”
“三十六计”“金陵十二钗”等套砚,成了远近闻名的能工巧匠。他的砚成了一些收藏家的珍品。
但他不满足于这些,他觉得传统的洮砚雕虽厚重但沉闷,少灵秀之气。为寻求突破,他先后到安徽、浙江学习端砚、歙砚的雕刻艺术,一学5年。这期间,为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他投入大量的精力潜心研习古诗词和书法艺术。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努力,他的雕砚艺术有了质的飞跃。2000年,他到北京举办个人雕砚展,当时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乔石、全国妇联主席陈慕华参观了他的作品展,并给了高度评价。
雕龙砚是洮砚的传统雕法,作为一名洮砚艺术家,必须在这里完成二种文化风格的融合才能实现一次飞跃。于是刚刚创出一条路子的黄志民在办完展览以后,又一次离开北京回到了兰州。
经过精心的构思与准备,他着手百龙砚的雕琢。3年多的时间里,他沉浸在一种全新的艺术创作状态之中,凝北地的拙朴和南方的空灵于雕刀之端,一笔一划地完成这一巨砚的雕琢。一方1.6米×1米的石料上,100条形态各异的中国龙蓄势待发,凌空之际迸发出的雄宏气势和昂扬的生命力令人震撼。
熟悉黄志民的人都说,这是一个用雕刀作曲的诗人。他的作品里孕藏着音乐的旋律。流动的线条、别致的造型之中绵长的韵味和淳厚的底蕴,触目间便能将人引入悠然通达的境界,如听弦歌、品陈酿。让你不用谋面,就感受到作者不欺人、不自欺的艺术风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