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河县城正西十二至二十九公里之间正当饶(河)宝(清)公路旁,有一个名叫三十六拐的地方,路标昭示:“三十六拐险段,注意行驶!”公路自从穿入三十六拐,路北是连绵曲绕的山群,路两旁茂树参天。回蜿迂曲的大带河,在路的南侧穿过荫翳的树林,潺潺地向东流去。山势陡立盘叠,峰回路转,回环曲绕八公里,直至发源于古奇穆吉山的矶踯躅河与大带河汇流的地方乃止,统称谓“三十六拐”。从前并没有这个名字。伪满洲国康德十年(一九四三年)的时候,日伪当局,为了打通饶河到宝清的交通,两县共征调六百多民工伐树、劈山、垫隰,经二年多的时间才修通这条二百一十公里的公路,当时由于人力财力物力的限制,不能耗用更大的力量以使公路的走向迳捷取直,只能绕过大片湿地,穿山而过,随弯就曲,减少远道取运沙石的费用,因此,穿过盘云岭时,便修了这么一段随山盘曲的公路。当时没有几辆汽车通行,只是饶河县城至石场村(当时叫大穗村)间有限数量的牛马车往来通行。因为本县到处都是山林,即使公路绕山盘曲也未引起人们的奇异。直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随着荒原的开发,人口的增多,经济的发展,交通也必然要随之发展,因此,这条曾被苏联出兵东北时被大批坦克装甲车压坏了桥梁废弃不能通行的公路,于一九六五年又修复通车。内地大批汽车司机在穿过盘云岭路段,因公路依山傍河,拐弯太多,遂怪叹道:“简直有三十六道拐了。”三十六拐之名,由此传出,而被世人所公认了。虽名曰“三十六拐”,实际不过只有十七八道突出的山头而已。车行驶时,一曲一回倍之乃成此数。其实,也并非实数,夸张的说法,概言之而已。三十六拐险道北面盘叠绵延的群山,名叫“盘云岭”,因山势走向有如盘云之状而得名。汽车穿过三十六拐,可以巡览各种不同的山势状貌,沿路所经自然景象各异,或陡立如削,或盘叠而突起,或奇峰险嶂,或如削偏坡,形态不同,各有千秋。因此,有好事者将三十六拐各段山体状貌和不同的气势,命定了不同的名字,如“朝天拐”,即路向跃然如登天之势;“蛇盘拐”即路如蛇蟒盘曲之状;或“蚕从拐”,如蚕之洞穿绿荫之中;“盘云拐”,状路之盘桓于云霭中;“飞龙拐”,状路之如龙旋腾……等等,各有名分,恕不一一,堪称饶河一大奇特自然景观。
关于盘云岭,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段故事。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黑龙江原是小白龙的天下,后来秃尾巴老李将小白龙逐出黑龙江,逼得小白龙无处可走,一直向南拐去,在那丹哈达拉岭和锡赫特山之间穿出一条沟道,这就是后来的乌苏里江,小白龙当时将这一方土地搅得天昏地暗,大雨倾盆,洪水泛滥,闹得百姓无法营生,后来被九天玉皇大帝得知,遂派了八条穿山蛟龙下凡,齐向小白龙开战。伊曼穆尔,从东线进攻,穆伦穆尔从西线进攻,往北继之东线有毕歆穆尔、阿万穆尔、毕拉穆尔,西线自南而北有七里沁穆尔、大带穆尔、诺罗穆尔等一齐向小白龙进击。穆尔即是满语“龙”的意思。只说这八条蛟龙从东西两线齐向小白龙围攻,把个小白龙撵得无法在乌苏里江蟠踞了,竟一头钻进了兴凯湖,从此这八条蛟龙即被委派长期把守乌苏里江的八道关,遂变成了八条宽阔的大河,滋润着沿岸肥美的农田。护卫着这一带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从此小白龙再也不敢进入乌苏里江兴风作浪了。沿岸的百姓得以过上幸福升平的日子。还是在大带穆尔进军的时候,它怕自己身单力薄,遂带领了十八名蜗牛勇将助战,果然把仗打赢了,后来大带穆尔化做了一条带状的大河,那十八名蜗牛勇将,随之化做十八座相连结的山头,形成盘云之状,守候在大带穆尔身边,保护这一方百姓的平安,这就是盘云岭的来历。
读者有兴要鉴赏盘云岭的气势和姿容,还是亲眼目睹一下它的实际形态和状貌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