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祭坛,又称炮台山,是方圆几十里平原上的惟一制高点,兀起之状如圆锥矗立,有七星河在山脚弯绕流过,无论是远望还是近看,皆具气势。
炮台山属双鸭山市宝清县境域,与友谊县的凤林古城遗址临近。炮台山的四周,几十里地方圆皆为平原,遥望处青山如黛,与淡蓝色的天体参差依托,顿觉天体就如一把张开的巨大的伞,古人所说“苍天如华盖”,是十分确切的。炮台山则正处在“伞”柄的方位,地理位置非常显赫,古人把此山做为祭祀之坛,应该说是情理中的事情。
炮台山山顶平阔,中心处有圆形土坑,其中七个土坑的排列形状与天上的北斗七星一般无二。正北方向另有一土坑,按天上星宿的排列距离,恰处在北极星的位置。这就是考古学家把炮台山称为“七星祭坛”的原由之一。
炮台山的古城遗址,是2000年才被发现的。人们称圆锥形状兀起的“炮台山”,只限于对其形状和军事制高点作用的认识。对于山顶的土坑,当地人多不在意,后有外埠来的下放干部及知识青年,无意中发现土坑排列有序,酷似北斗七星,话说出去,传播开来,有迷信思想的人一度认为,百年之前这里罕少人迹,百年之中对此坑的形成在民间无点滴传说,肯定是上苍神仙显灵,把北斗七星的形状留于此,在点化或警戒哪一路的冥冥众生。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人们在距炮台山几公里处发现了“凤林古城”遗址,经考古学家发掘研究,认定出土文物具有汉魏时期的文化特征,此遗址当为现在满族人的先祖挹娄人某一部落居住的地方。此时,人们回首再望位置显要的炮台山,再看山上的以北斗七星形状排列的土坑,方恍然大悟,自然而然地把其归为当时挹娄人生活的一部分,加以研究考证,得出结论,此山顶应是挹娄人祭祀天地神灵的地方。这是考古学家把炮台山称为“七星祭坛”的主要原因。
在对“七星祭坛”进行实地考察时,专家们发现炮台山另有城郭建造迹象,立即着手挖掘,经初步考证,这炮台山原为一座挹娄人的庞大古城,占地50多万平方米,随地势掘土修筑,分上、中、下三个层次,呈椭圆形状:第一层即下层修有城墙、城壕、城门。城内居住遗迹,多为半地下的穴坑,应该是士兵与较低等人居住的地方;第二层即中层,位于半山腰,建有坛,周长约450米,应该是部落首领与术士活动的场所;上层则就是山顶端的“七星祭坛”,标志着当时少数民族的人们对天地神灵的尊敬。在2001年,北京天文台天文考古专家伊世同先生来炮台山进行文史考察,他认为“七星祭坛”是挹娄人观测天象的灵台,同时有着向天地神灵祈祷和祭祀祖先的作用。
据史料记载:中国历史上的汉魏时期,现在黑龙江省东部的三江平原上,有许多个部落的挹娄人居住,归各自部落的首领管理,首领被称为酋长,实行父子相传的世袭制度,每年有组织地向汉朝廷进贡物品。以后,汉人朝廷曾派官员对各部落实行监督,部落之间产生隶属关系,大的酋长争夺到统治的权力。唐代设立州的建制,由最大部落的酋长担当刺史,建军队与衙门,挹娄人渐渐拥有了政治与文化中心,也就有了移居迁徙之举。到了公元900年后的五代时期,挹娄人被称为女真人。
著名考古专家,北京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张忠培先生,曾先后四次到三江平原的汉魏时期遗址考察,认为炮台山遗址应该是三江平原诸多挹娄人部落的核心,非常惊叹这块黑土地上汉魏时期遗址的数量之多,分布之广。他说:“这么大范围的部落遗址,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罕见的,完全有资格,有条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他还欣然命笔为炮台山遗址题词:北疆物宝,荒史源清。
炮台山古城遗址,在2000年被发现并挖掘考察后,已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宝清县政府正在有计划地对古城遗址进行旅游项目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