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烈士山,因为有12位东北抗日联军战士在此血战并以身殉国而成为中国名山,由国家文物局编入《中国名胜词典》。
十二烈士山位于双鸭山市宝清县西部兰棒山北麓的大尖山子脚下,在宝石河上游的河谷平原上,兀然隆起,好像是守护着群山大岭的一位哨兵,因此当地人最早的时候称为“小孤山”。山不很高,最高不过百余米;山也不算大,方圆也就几公里;但山势陡峭,林木葱郁,还有泉水潺流成溪,山道旁自然生长着五颜六色的花草。特别是登山远眺,看山下如棋盘一般的阡陌农田,顿有山河如此美丽,此生不可虚度之感。山顶之上,有横七竖八的大石,还有低凹不平的坑,纪念十二位烈士的石碑矗立在最高处。这就是东北抗日联军十二名勇士与日寇浴血奋战并以身殉国的地方。至今,岩石上的弹痕还清晰可见,那低凹不平的坑,就是日军发射炮弹的爆炸点……
公元1938年3月18日,北国的完达山脉还处在残雪未尽的春寒中,抗联五军三师八团一连的连长李海峰和指导员带领着一支小队伍快速登上了这座小孤山,即在岩石之间堆木筑雪,搭设临时工事。不一会儿,山下就围满了黑压压的追兵,冲在前边的是由蒙古族人组成的伪兴安军,约有300多人,后面紧跟着100多名日本兵。他们很快向山头发起了疯狂进攻,密集的机枪子弹打在岩石上,炮弹也一颗一颗地在山顶爆炸。十几名抗联战士稳如泰山,等敌人爬到山半腰时,才开枪射击,一个个弹无虚发,不到抽一袋烟的时间,敌人就丢下十几具尸体和马匹,暂时退了回去。
李海峰所率的八团一连,在抗联队伍里被称为“炮手连”,“炮手”是当时北方人对猎人的赞誉,在部队里被称为“炮手”,就是公认的神枪手了。他们本是在大尖山子西北坡漫岗的拐弯处担任警戒的,是保护中共吉东省委和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部的第一道卡子,在昨天清晨接到总部交通副官送来的命令,要求一连的14名战士和交通员们在18日拂晓撤出警戒,向兰棒山北麓的李炮营集中。就在大家议论形势时,哨兵跑来报告说在北沟发现了敌人。连长李海峰果断指挥撤离,并命令战士“不要吹灯,不要灭火”。日伪军发现了卡子房里的灯火,就集中火力打了过去,顿时燃起了熊熊大火……
李海峰奉命集中的地点,兰棒山北麓李炮营,位于今日的双鸭山三河林场,是中共吉东省委和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部及后方机构的秘密营地。他率战士离开卡子房,是往密营的方向行进的,不料装备精良的日伪军又顺着脚印撵了上来。他为了保护总部的安全,不暴露进山的路,当机立断地命令“火速占领小孤山,准备战斗”。炮手连一共14名官兵,加上总部交通副官张凤春和交通员李天丰共有16人,在撤退时,交通员李天丰没有武器便只身前往密营,余下15人占领了小孤山后,与敌人展开了战斗。他们从清晨打到夜晚,连续打退敌人的数次进攻,日伪军损失惨重,抗联战士也只剩下四个人了。连长李海峰双腿被炸断,这时候想到的还是战友的安危,他把总部交通副官张凤春叫到跟前说:“趁天黑,敌人还没进攻,你赶快带着两名受伤的战士突围出去,把信件和烈士的名单报告给总部。”见战友离开了,李海峰连长已没有了子弹,他掏出最后一颗手榴弹,安静地听着敌人爬山的声音,等到敌人拥到跟前时,他拉响了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了。
刚冲到山顶的敌人,还没等缓过神来,就受到了抗联增援部队的打击,被全部击溃了。原来是交通员李天丰同志向三军三十二团报告了情况,又火速传到总部后,总部参谋长王效明同志亲率部队赶来了。小孤山战斗,共击毙日寇25人,重伤10人,击毙伪兴安军70多人,重伤15人,打死敌军马90余匹。为了纪念在小孤山战斗中牺牲的十二位烈士,抗联第二路军总部决定将小孤山改名为“十二烈士山”。总指挥周保中将军为悼念十二位英雄,在日记里沉痛写道:兰棒山顶云雾垂,宝石河边雪花飞。寇贼凶焰犹未尽,十二烈士陷重围。神枪纵横扫射处,倭奴伪狗血肉堆;竟日鏖战惊天地,胆壮气豪动鬼神。不惜捐躯为革命,但愿失土早回归。他年民族全解放,指点沙场吊忠魂。
建国以后,原抗联二路军的有关领导人王效明、季青等同志,为纪念小孤山战斗的十二位烈士,也多次撰写文章对战斗始末和英雄事迹进行描述。国家已将十二烈士山定为中国名山。宝清县委、县政府早在1956年就在山上立了标牌,1991年又修建了永久性纪念碑,继而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9年,十二烈士山被黑龙江省政府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