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魔法师常常会制造出一些令我们瞠目结舌的大事件。这边所有的焦点正对准花季少女们扎堆的“超级女声”,另一边那群形迹可疑的人却簇拥着一个年近花甲的学者轰然登场。
我们绝对不敢说,凡是畅销的就是优秀的;但是我们一定要说,凡是畅销的,一定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学者之书凭啥卖出“天价”?
2005年之前。易中天在大众读者眼中,只是一位略有小名的学者而已,听说他出了几本小书,但在书店不容易找到;而在学术圈看来,他只是一名“喜欢闹腾”、“不务正业”的教授罢了,今天搞美学,明天搞艺术人类学,后天竟然还搞起了美国宪法;至于出版社编辑的观点,他只是一个不愠不火长销书作者,曾经写过不错的学术著作,但后来却专情于撰写一不小心便会两面不讨好的“随笔体”……
2005年4月,易中天以或舌灿莲花,或使风云为之变色的演讲功力开坛于百家讲坛。他首读汉代人物,后品三国人物,用“诺,相当于现在的OK”等幽默且有现代感的语言,在“信史”的基础上“趣说历史”。一年不到的时间便使他名气如日中天,身价也随之大增。2006年5月22日,上海文艺出版社以起印数55万册、版税14%的“天价”获得《易中天品三国》书稿的出版权。
学术界的“超女模式”
易中天的成名轨迹,与“超级女声”何其相似!也许这是一个“超级女声”模式走出娱乐业,意外地在学术界、文化界结出的硕果!
与那些唱功不错,各怀绝技的“超女”们一样。易中天也曾是被王元化等学界耆宿看好的学术新秀,他的讲课水平更是闻名遐迩。但1995年以来,这个“灵泛”的长沙人,冒着“两头不讨好”、“不务正业”的风险,“霸蛮”地为“非专业的,但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读者先后写出了11本轻松耐读的“随笔体学术著作”。
与那些虽然其貌不扬,但能让观众觉得她们是自己的“闺女”、“姐妹”的“超女”们一样。易中天放下了大学教授的架子,用他独有的语言风格和讲叙方式,使观众觉得他像一个亲切的“邻居、朋友或者是亲戚”。
与“超女”们要通过海选、PK,在电视这个平台上与观众互动一样。他在百家讲坛上与各路高手同台献艺,最后俘虏了观众手中的遥控器,用收视率奠定了自己的“江湖地位”。
与“超女”们拥有各自的“粉丝团”一样。被选择的易中天也拥有一大群拥趸者:他们操着典型的超女词汇,自称为“意粉”和“乙醚”,猛烈地追捧这位可爱的易老夫子,对自己喜欢的人物从来不吝赞美之词,有女意粉们甚至放出“嫁人就嫁易中天”的豪言!
与“超女”们“一夜成名”之后的“一夜暴富”一样。一旦获得观众的认可,易中天的市场价值也就迅速地释放了出来。易中天这名穿行于学术殿堂与芸芸大众之间的“摆渡人”,一跃而成为市场价值最高的“超级学者”!
能成为“超级学者”,是易中天之幸,因为他能赶上这样的一个“超级时代”――
长期以来,“群体意识”笼罩下,少有话语权的普通人,他们沉默如森林,是一群被动的受众。但在“超级时代”,“点对点”沟通的手机和遥控器,成就了作为个体的受众,模糊的大众变得清晰而有力。一旦对上胃口,一旦被喜欢,就会用“超级”的热度来猛烈追捧,他们也成就了他们的所爱。
什么阅读需求造就了“超级学者”?
名声大噪之后,易中天的旧作随之大卖。我们不能打包票,易中天的作品是完美无瑕的,品质与销量绝对是成正比的;但是他的畅销有力地提示了我们,千万不要忽视,如此的阅读需求――
历史是读者渴望了解的,但读者需要的是拨开迷雾的历史,而不是被标签化的假象;文化是读者渴望亲近的,但读者需要的是热气腾腾地,流淌在你我周身,可触可感的细腻生动的文化,而不是大而化之、玄而又玄的空洞感慨;思想是读者乐于探寻的,但读者喜欢的是独辟蹊径、深刻犀利的探险之旅,而不是人云亦云却故作高深的附和之辞。
相关阅读:卿本高人,奈何卖饼? 作为易中天的老读者,我对他近年来的著作相当失望,真的。他早年曾倡导走出“美学的迷惘”,而现在,我担心他是不是已经走入了“市场的迷惘”。
记得90年代初,易中天的《走出美学的迷惘》、《艺术人类学》等著作,像沉闷空气中的一阵清风。他提出的“人的确证”等概念,虽稍嫌空泛,但仍以深刻的学术洞察力,和一种强烈的启蒙精神令我激赞。我同时记住了易中天、邓晓芒这两个“青年学者”的名字,心中暗暗期望,他们在将来能够并且应当成为直追卢卡奇、阿多诺的一流理论家。
时间来到新千年,我突然发现:署名“易中天”的闲话文章越来越多,专业著述却越来越罕见或薄弱,他似乎要改行了!虽然还能偶尔读到易中天的理论著作、论文,看到他捍卫“新实践美学”的姿态,看到他整理教案编著的《美学的问题与历史》,但我总是有种感觉:易中天已经是博导了,但是他在吃老本!跟日益精进的邓晓芒相比,我对易中天的失望愈显强烈。
本来,易中天即便真要改行也只是他个人的私事,而且,知识分子自锢于象牙塔也是不对的,很多大哲学家都写过通俗读物,其中不乏畅销书。如英国大哲罗素的《西方的智慧》,就是一部图文并茂的入门读物。
这些都不是问题,关键在于:易中天的“闲话”、“趣说”流于肤浅,甚至有点媚俗的气息。如楚汉之争,深刻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重大历史事件,却被《汉代风云人物》解读为帝王将相们的成功学案例。“历史总是让人惦记”,也同样让市场惦记。《帝国的惆怅》是相对带有思想性的文集,它在最后一页(跋)供认了易中天的“史学”思想基础:他的一切趣说都建立在一个虚浮的“共同人性”之上,建立在一个时髦的“以人为本”之上。这些不仅大失一个博导的职业水准,并且与他早年“人的确证”的立场充满矛盾。我担心这是一种退化的征兆。
也许有一天,我们会看见姚明兼职或改行去卖炊饼,跟武大郎抢市场,所有的球迷应该都会扼腕叹息:卿本高人,奈何卖饼啊。我的心情也就是这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