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家教圆国梦
//shuangyashan.dbw.cn  2018-07-30 07:35:30

王荔玫

  不疼能记住吗

  (一)

  我们的习近平总书记,小时候同普通的孩子一样地普通,他好奇、聪明、好学、活泼。

  一次,齐妈妈带着五岁的习近平,去新华书店买书。娘俩在去书店的路上走着,调皮的近平对妈妈说,他累了,要妈妈背着。

  于是,齐妈妈便背起了儿子,她们一路走着,唠着。妈妈耐心地回答着儿子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伏在妈妈背上的小近平,突发奇想地问道——

  “妈妈,您说岳母在岳飞的背上刺字,不疼吗?”

  妈妈回答:“孩子,不疼能记住吗?”

  习近平总书记记住了妈妈的回答。就在几十年后,身为国家主席时,在走访北京某小学时,还讲述了这个寓意深刻,切身感悟的故事……

  (二)

  岳母刺字的故事,古往今来,口口相传。

  可又有几多人了解详情呢?

  难怪,当下有个别混人戏言——岳母不是亲娘,所以能狠心下手,在女婿后背刺字。

  实则,非然也。

  岳飞20岁时,胸怀“抗击匈奴,还我河山”的雄心壮志从军了。

  临行前,他跪在母亲的膝下问:“母亲,有何嘱咐,儿洗耳恭听。”岳母语重心长地说:“为母见儿为人甘守清贫,不贪浊富。只怕为母故后,倘且儿一时失志,做了不忠之事。故今母要告知天地祖宗,母将在你背上刺字,愿儿永为忠臣。”岳飞说:“圣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亦。’”岳母严令其领遵,并斥责说:“混说,你日后一旦犯混,做了不肖之事,吃了官司,你会对官府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亦吗。”

  岳母说话间,将儿上衣脱下半边,先用笔在儿背上写下四个字,再拿绣花针刺字。

  岳母每刺一针,岳飞便一耸,母亲问道:“吾儿疼吗?”

  岳飞答曰:“母亲尚未刺,儿怎能痛呢!”

  岳母流着泪说:“吾儿担心母亲手软,故说没刺。”

  “精忠报国”刺罢,岳母将事先准备好的醋墨涂上,使其永不退色。

  “精忠报国”刺罢,使岳飞永不忘记这一刻的痛。

  年过半百上大学

  美国有所大学,开了日文课。

  在日文课堂上,有位年过半百的老妇人。

  同学们都觉得她怪怪的,莫非是老夫人退休无事可做,到学校来打发时间?莫非这位老人有什么特殊使命?

  不过,这位老人的敬学态度,令同学们很佩服。她每天起早贪黑来到学校;课堂上听课特专注;回答教授所提问题一丝不苟;每当考试,她就显得有些紧张;她的学习笔记记得详实明了,同学们常借来抄写……

  就在同学们对这位老年同学,百思不得其解时,大家在教授口中得知——这位老人,是当下美国唯一华裔女部长赵小兰女士的母亲朱木兰。

  同时,教授以十分崇敬的口气说:为人母一定要努力求学问,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和教育出有才能、有担当的子女。

  一坛鱼

  陶侃是何许人也?大家知道不知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只所以千古留名,是因,他得益与伟大的母亲。

  陶侃是晋代名将。年轻时曾任寻阳县吏(今江西九江),主管水产业。

  一次,陶侃见一批鲜活名贵的鱼入库,甚感一喜。

  于是,他令手下人,带上一坛送给家母。

  陶母问及来人,是从哪里买来的?

  来人答曰——“陶县令从库中所取,吩咐送于陶母。”

  陶母听罢甚是不悦,将鱼坛封好,令来人带回去。同时捎给陶侃一封信。

  陶侃阅罢母亲捎来的信,十分惭愧。母亲信中所言——

  “吾儿身为国家官吏,不为公尽忠,反之以官府之物送母,这不单对母无半点之益,反增母为儿之忧。”

  陶侃再读此信,心里很自责。

  想当年,家境清贫,是母亲节衣缩食,为儿为家操劳尽力。今又教儿奉公为国,怎能不让儿发自肺腑敬畏老母!

  在陶母言传身教影响下,陶侃为官40年,廉洁奉公,忠于职守,名留千古。

  一发系真情

  我们小时候不懂事,常常要姑妈打开小小的首饰盒。我们要看那里的首饰,那里的老照片,总之,要看姑妈首饰盒里的秘密。可是,姑妈从未打开给我们看。

  我们长大了,终于有一天,姑妈将首饰盒放在自己的手上,用指甲小心地翘开盒的缝隙,盒盖一下子弹开。

  我们太失望了,里面没有我们期希的物件和照片,只有结成蝴蝶结的长头发。

  我们问:“姑妈,难道这是您的头发?”

  接着,姑妈给我们讲了,她这个简单的发结所维系着她的生命、婚姻、爱情。

  姑妈说:“我19岁时,那时他不满20岁。他在我心中尽善尽美,他说他爱我。至于我,虽然我俩间许多话难以开口,但,我是乐意相信他的。”

  姑妈慢慢想着,接着讲:“有一天,他邀我上山旅行。我们要在他父亲狩猎用的僻静的小茅舍过夜。我踌躇了,因为我还得编谎话让我的父母放心。否则,他们不会同意我出来旅行。

  小茅舍坐落在山林中,那里万籁寂静,孤零零的,只有姑妈和他。他点着了火,在灶旁忙个不停,姑妈煮汤。饭后,他们漫步在暮色中,强烈的心跳替代了语言。

  停了停,姑妈接着讲:“我们回到茅舍,他在小屋给我铺了小床;他在外边地下为自己铺了个被子。”门没锁,钥匙就插在锁上。

  停了停,姑妈又接着说:“我走进屋里,坐了一会儿,脱掉衣服和鞋子就睡下了。其实,我蒙着头,并没睡着,我在怕,一但我们发生了风流事,这将关乎我这女孩子一生的清白。”

  姑妈继续讲,这时,她取下自己的一根长发,把长发缠在门把手和锁上。

  竖日清晨,这根头发完好,姑妈取下头发开了门。

  就是这根头发,将我的姑妈和姑父,用一种无形的力,连在了一起。

  后来,他们结婚了。

  一根头发虽细,它却维系了姑妈和姑父一生的幸福,维系了这个家庭完美的命运。

  这故事,给了我们无尽的启示:

  第一,我们不仅看到了姑妈那张娴熟脸上的美;也让我们看到了姑妈所绽放出的心灵美。

  第二,这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姑父高贵神圣的爱,给了我们不仅是人品与人格的启示,让我们年轻人,分享了他那份沉甸甸的负有责任的爱。

  朋友们,在谈恋爱过程中,真的能否以一根头发系终生?

  但愿能吧!

  母亲的包容

  是我敬爱的母亲,教我学着宽容。

  病房里静悄悄的,奄奄一息的父亲躺在床上。在他将远离这个世界的时候,病危的老父亲,将自己那瘦骨嶙峋的手,伸向坐在床边的母亲。

  母亲满头的花白发,浊泪含在眼里。

  父亲虽心潮不静,可他毕竟不能自己,不能表达,但他还是欲言又止。他发自内心地感激五十余年的朝朝暮暮,相伴相随,相信相知,相濡以沫。面对即将结束的生命,为了回敬妻子的真挚感情,也为使自己良心的解脱,老人家要向母亲公开一个深藏在他内心的秘密,并示意让我们离开一会儿。

  母亲用她那苍老的手,轻轻地挡着老父亲的双唇,十分动情地贴着父亲的耳朵说:“现在我不想知道你心里的秘密。对我而言,真爱是你与我,在这广阔的人间的相遇、相识、相知、相爱、相契、相依;在风雨中同舟共济。”

  父亲听完母亲的话,感动得老泪横流。老父亲那曾经的秘密,折磨他至死不得安宁。可当他下决心要倾诉给母亲时。得到的却是无限的理解和宽容。

  父亲带着安慰,带着那份爱和秘密,安详地告别了这个世界。

  留给母亲的是心满意足。

  留给我们儿女的是一笔无形的财富,供我们世代取之不尽用之不完。凡事不可能完美无缺,但是,那星星点点的不和谐,与我们所拥有的幸福相比,还怎能不释怀?!

  我爱母亲的所爱——她一生宽容大度,珍惜婚姻,维护家庭的安宁与和谐。

作者:    来源:    编辑:王不也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 双鸭山日报社 黑龙江东北网络台主办
本网站为双鸭山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