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荔玫
第一章 母教无小事
这里,我首先向朋友们介绍两本书——
第一本书《发现母亲》,作者是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王东华。《发现母亲》是2003年9月,由中国妇联出版社出版的,第二年3月,该书第6次增印。
第二本书《大家都学<弟子规>》,作者是中央党校资深教授任登第和副教授牛淑卿。本书是2009年8月,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截止2011年7月,该书增印16次。
以上两本书,在社会层面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可谓中国母亲的一笔丰厚的资产。
我相信,《发现母亲》中所言——
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是的,母亲们应该自信,自己可以不是天才,但自己可以成为天才的母亲。
我相信,《大家都学<弟子规>》中所说—人的三大需求:求食,为维持生命;求偶,
为延续生命;求仁,为光大生命。
借此机会,我将联系实际,再说几句:母亲践行家庭教育,应根据孩子的个性特质,行为习惯,认知能力,健康状况,生活环境,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
以我八旬生命生活经历——我看到并体会到了,我的母亲是怎样管教我和弟弟妹妹们的;我经历了自己对子女的教育;也耳闻目睹了孩子对他们子女的教育。况且,我有20余年的教育工作实践,我真真切切地感悟到了,家庭教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常言道:教育孩子不外乎——哄、宠、捧;吓唬、打、骂;说、教、罚。
我想,最好的方式方法是——对症下药。
总而言之,母教无小事。
置小我于大道
开国之初有位归国女华侨。回国之前,她解囊相助一位濒临破产的男华侨。
之后,这位女华侨带着不满周岁的儿子回国了。她回国后,一直在中学教书。
一年,男华侨回国观光,到处寻找这位恩人。在国人的帮助下,他终于找到了曾经帮助过他的恩人。非常遗憾,女教师的生活环境,要比男华侨设想的简陋多了。可是,男华侨却在国外发了大财。于是,这位男人诚心诚意要接女教师出国享受幸福。
女华侨说:“谢谢您,我虽然已经退休了,但祖国有很多事情我可以做。”
男人深思了片刻说:“这样吧,如果你实在不想去,我可以带你的孩子出国读书,一切费用由我出。”
在一旁做功课的儿子说:“叔叔,什么时候走啊?”
听了儿子的问话,母亲为之一愣,心里似针扎一样痛。
男人走了,夜深人静了。
妈妈问儿子:“解放初期,国家很困难,那个时候你还很小,妈妈为什么放弃舒适的物质生活环境,回国来工作,你明白吗?”
儿子回答:“妈妈,我不明白。”
妈妈说:“三年困难时期,有些人走了,出国了,妈妈为什么没离开祖国,你懂吗?”
儿子回答:“妈妈,我不懂。”
怎样才能让儿子理解母亲的爱国情怀呢?
母亲反复思考。最后,给儿子提出三个问题——
“1966年,‘文革’中,在我被关进牛棚时,那时,我是不是你的妈妈?”
“是我的妈妈。”
“当我被打成牛鬼蛇神,人们与我划清界限时,你对我的感情变没变,我还是不是你的妈妈?”
“到什么时候,你都是我的好妈妈,我的感情不会变。”
“当我被拉出去游斗时,一些人侮辱我,往我脸上吐唾沫时,我还是不是你的妈妈?”
“妈妈,您是我的亲妈妈,好妈妈”孩子一把抱住母亲,沉浸在往日的回顾中。
母亲无限深情地教育儿子说,祖国就是我们的母亲。当祖国遇到困难时,我们怎能丢下受难的母亲,去寻找个人的欢乐与幸福?!
儿子在母亲的怀里,望着母亲的脸说:“妈妈,您不要说了,我明白了,我都懂了,我也理解您了。”
我看了这个故事,领悟的不单纯是女华侨的家国情怀;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女华侨的置小我与大道的中华儿女的美德。
寒号鸟的故事
小时候,听妈妈讲过这个故事;上学了还听老师讲过这个故事;再后来,我当妈妈了,也给我的孩子们讲过这个故事。
虽然,几代人重复着一个故事,但人们并不厌烦。
据说,远古的大密林间和现在一样,每当秋高气爽,风和日丽,鸟儿便欢歌雀跃地辛勤劳作着,牠们衔着枝草筑巢垒窝,觅食存储,可是,其中有一种鸟儿,牠的羽毛格外美丽,歌声格外嘹亮,牠骄傲地展翅高歌在百鸟中,牠叫寒号鸟。
寒号鸟看不起勤劳的伙伴。当伙伴们喊牠说:“寒号鸟快来搭窝吧,冬天快到了。”
牠却满不在意地说:“冬天还早呢,你们忙吧,趁大好时光,我还要好好玩玩呢。”
冬天刚来时,寒号鸟冷得发抖,只好以落日的歌喉,别别扭扭地哀泣着——“抖落落,抖落落,寒风就要冻死我,明天我一定要垒窝。”
第二天,太阳一升起来,寒号鸟好惬意,又开始了一天快乐的生活,忘记了昨天夜的冷落与凄楚。
鸟儿们又劝牠快垒窝吧;牠却骂同伙是笨蛋。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寒号鸟就这样享受着今日,不顾及明日。当大雪降下来时,伙伴们窝居在温暖的巢穴中,享受着天伦之乐时,寒号鸟却冻死了。
一则寓言故事,告诉人们一个理儿:今天的事,一定要今天做好,切切不可一日一日地靠,一年一年地推。没有劳作,没有储备,没有创新,没有理想,不会有幸福。
毛泽东摘豆角
六七十年前,我在中学读书时,我的班主任老师曾经给我们讲过一个故事。也许是因为故事细节太形象了,也许是故事的寓意太深刻了,至今我也没有忘记——
我们最最敬爱的领袖毛泽东小时候,一天,他同弟弟到自家小园去摘豆角。他们兄弟去了好一会儿,不见出来,母亲便前去查看。
过了一阵子,兄弟走出园子。母亲文七妹迎上前,看看孩子们各自的筐,便问大儿子摘的是那几垅豆角,大儿子毛泽东指给母亲看,自己摘过的那片豆角地。
回到家,母亲在孩子们面前,夸奖大儿子说:“看看你哥,他筐里摘的豆角最多,这说明你哥干活不偷懒,不怕累,认真,细致,再看看你哥满脸是汗,衣服后背都湿透了;你哥将密密麻麻的大豆角都摘下来了,没有大豆角争水分,争阳光,小豆角就长地快、长地好。你们要学你哥,认干,不怕辛苦,细心诚信。”
多年后,毛泽东的母亲故去了。毛泽东无限悲痛与思念,他在《祭母文》中写到——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
“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做狂言,不在欺心。”
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文七妹,她老人家一生为了家人的安宁,为教子诚信,坚守着人世间的真、善、美。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由毛泽东——这样一位领袖,领导我们站了起来!
我在书写这个小故事时,突然想起了我特别崇拜的中国当代诗人萧宽在他的力作《诚信宣言》中的至理名句:
人生最高的荣誉——是诚信!
人生最贵的财富——是诚信!
人生最强的权威——是诚信!
人生最大的品牌——是诚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