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我们的节日”系列宣传—春节、元宵节
//shuangyashan.dbw.cn  2018-02-13 08:22:45

  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有新年、大年、新岁,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新年才算结束,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人们在春节这一天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说法诸多,其中有几种较具代表性的说法,春节源于腊祭、源于巫术仪式说、源于鬼节说等,其中最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继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在不同时代,春节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袁世凯将元旦定义为西历01月01日,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节日期间,人们有扫尘、守岁、拜年、贴春联、贴窗花(“福”字、年画)、燃爆竹、吃年夜饭(包饺子)等风俗习惯欢庆节日。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中国古俗中,上元节(天官节、元宵节)﹑中元节(地官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弘扬传统文化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央文明办确定了包括春节和元宵节在内的7个传统节日为“我们的节日”,主要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七夕节、重阳节,具有独特民俗地区也可以将地域性民族节日纳入其中,在每个传统节日里,各地根据本地的习俗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使传统节日焕发新的活力。在春节、元宵节到来之际,市精神文明办倡议全市人民注重节俭、注意安全、倡导文明,全市志愿者们要为需要帮助的群众送去温暖,文化志愿者以“文化志愿情暖乡村”活动为载体,为边远地区群众送文艺文化,营造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良好节日氛围,同时祝愿全市人民度过欢乐、祥和、健康的春节和元宵节。

  双鸭山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双鸭山市志愿者联合会

  2018年2月12日

作者:    来源:    编辑:杨宏图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 双鸭山日报社 黑龙江东北网络台主办
本网站为双鸭山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