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冬泳协会会长曹广利就双鸭山国际冬泳锦标赛答本报记者问
记者 赵明川 张涵
记者:曹会长,请您介绍一下双鸭山冬泳运动的发展历程。
曹广利:2003年开始有几个人在南湖冬泳,那时候就是到11月份,几个人把冰面凿出一片水面,游一会儿,出水后直接在岸上换衣服,很艰苦。而且当时水库的管理者不让在这冬泳,经常赶这伙人,可想而知冬泳运动最初开展得有多艰难。到2008年,冬泳队伍逐步扩大到几十人,这期间,市里、区里有关部门开始认可和支持冬泳这项运动,当时的双矿集团对冬泳运动也给予了大力支持。这几年,水库方允许我们在岸上的一间小平房里换衣服,我们还给水面做了个盖子,游完了盖上,第二天打开盖简单处理一下冰碴就可以游了。
2013年4月,双鸭山市冬泳协会成立。当年11月11日,200平米的双鸭山冬泳文化馆落成并投入使用,内有淋浴间、卫生间、桑拿间、换衣间以及健身器材等一应俱全。至此,双鸭山冬泳人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2014年12月份,双鸭山市冬泳协会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了双鸭山市冬泳协会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从此,协会走上了规范和良性的发展轨道。截至目前,协会已有正式会员60人,爱好者200多人。
记者:以往双鸭山开展了哪些冬泳赛事?
曹广利:2013年冬天,我们举办了双鸭山、佳木斯、鹤岗、桦川四县市冬泳联谊赛,宣传了双鸭山,也扩大了双鸭山冬泳运动的影响。当年冬泳文化馆刚建成,这些外地市的冬泳人第一次体验到桑拿冬泳的魅力,都相当震惊。因为桑拿冬泳只在西欧、北欧的少数几个国家有开展,在国内,到目前也仅有双鸭山一家。佳木斯的冬泳运动开展了20多年,但现在依然是在江边开个水面,大家自带柴火在江边的小屋里点火,很苦。黑河也差不多,取暖用的是液化气罐。
2015年冬,我们举办了中俄冬泳邀请赛;2016年连续举办了29省市冬泳联谊赛和国际冰人挑战赛。国际冰人挑战赛上,国内来了24个队,俄罗斯来了2个队20多人,参赛选手达到200人。当时俄罗斯来了几名专业运动员,一开始1000米自由泳游出了16分钟,大家都以为第一了,紧接着又游出个15分钟、14分钟,接连打破纪录,最后一个小女孩儿用了12分47秒夺冠,这伙人全是俄罗斯的,在场国内的冬泳人都很震惊,那太精彩了,绝对是世界水准。所以去年举办的赛事非常成功,一下子把双鸭山的冬泳运动推向了全国乃至全世界。
记者:是否可以说双鸭山的冬泳运动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曹广利:从两方面说,双鸭山南湖在冬泳环境来说被国内冬泳界誉为冬泳胜地,双鸭山的冬泳竞技水平在国内也是一流的。2011年,黑河市有几名冬泳人到双鸭山来比赛,对双鸭山冬泳人刮目相看。此前他们年年到俄罗斯比赛,很难获奖牌。当年俄罗斯远东阿木尔州布拉戈维申斯克举办国际冬泳赛,黑河冬泳人帮我们办的手续,双鸭山去了10多个人,获得了3块金牌,2块银牌,1块铜牌,2块纪念奖牌。
国际冰人挑战赛的成功举办,使双鸭山冬泳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力又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大家都主动去宣传双鸭山。牡丹江的“悬崖教主”(网名)徐凯去年也来了,他的表演非常精彩。他常年在外参加赛事,总是以“双鸭山冬泳队员”自居,宣传双鸭山。还有浙江义乌的杨斌,我们给他一面“冬泳达人”的旗,他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打旗,到山东、浙江、天津、上海,他扛着旗走到哪都打开宣传:“我是双鸭山的冬泳达人。”所以双鸭山冬泳的影响力很强,影响面也很广。今年的国际冬泳锦标赛在国内国际仍然备受瞩目,国内冬泳人更是踊跃报名,最后截止报名人数是256人。所以今年的大赛将会更精彩。
记者:冬泳竞技运动风险高于一般运动项目,比赛承办方如何保障参赛选手的安全?
曹广利:比赛的安全保障是一个重点,非常关键。
第一,我们在现场有救护车,配备两名医生和两名护士,比赛期间就驻扎在现场随时待命。
第二,市冬泳协会成立了一支由15到20人的救援队,全部是由冬泳协会的老会员组成,负责竞赛场地内参赛者的安全。救护组成员必须统一着装上岗。池边救护由3人组成,身穿耐寒保暖黑蓝色泳衣,坚守在冰池边沿。特别是200米500米1000米赛程进行中,要密切观察。赛场救护人员由8人组成,身穿橘红色保暖救护衣,巡回在现场,做好救护工作准备。冰水救护是以人体耐寒时间为主。以0度水温为例:当选手游到5分钟后,要重点观察选手的划水状态及面部表情;当选手游到10分钟时,是观察的关键,救护人员要巡回在冰池边,认真观察其是否出现幻觉,机械性划水动作,必要时要趴在地上与选手0距离接触,观察其面部表情或与选手对话。如出现不理睬、神志不清、呼吸不正常、或往嘴里吸溜水等状况,要立即终止选手游进。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点,就是选手起水后要在一分钟之内迅速进入室内,这是恢复体温的关键,所以媒体记者不要在此时采访选手。如果有,救护员也要迅速终止采访。当选手被送入洗浴间后,要及时冲凉水5分钟以上,再护送到桑拿房。有些选手从出水开始就不能自理,到桑拿房时仍然会发生颤抖,这时救护人员要不断地用大的热毛巾吸走寒气,或拍打肌体、按摩,直到选手能正常与人对话为止。总之,不论赛事是短距离游还是长距离游,救护人员都要让选手们尽快恢复体温。
第三,我们的救护人员都经过了针对冬泳的安全保障培训,非常专业,而且经过此前三次冬泳大赛的锤炼,已经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救护经验。但我们对救护人员的要求还是要确保万无一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