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双鸭山8月30日讯(记者 杨启坤)一口地道的东北方言,身高一米九二的大个子布鞋上沾满了泥土,熟稔地干着农活;他带出了一支坚强的队伍,树立了一个模范标杆;一年多的时间已经过去,他已是百姓的主心骨,是贫困群众领路人。
在大带村,如果忽略身上那件墨绿色迷彩裤,你很难意识到眼前这位站在村口和大爷们拉家常的青年人是县政法委派来的第一书记果强。今年39岁的果强,曾服役八年,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突出、作风正的他扎根山村,用青春热血甚至生命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延续了退役军人退伍不褪色的红色基因,他是青年,更是希望,他在一线为党的事业正在顽强拼搏。
加强党建凝心聚力促发展
第一次开党员大会,有名党员一身酒气,不停抱怨,“人家能吃低保,我为啥不能吃?”事实上,他并不符合享受农村低保的条件。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普遍较弱,在老百姓心中的凝聚力号召力缺失,因此给钱给物不如建一个好班子,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号召力是这里的当务之急。”果强说。他一方面固化村班子例会制度和村班子定期专题学习制度,定期召开村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实行“四议两公开”。中央号召开展“两学一做”以来,他多次组织专题座谈会,召开全村党员大会对“两学一做”的要求进行专题学习。
一心为民真抓实干获称赞
“果书记,家里的玉米煮好了,来尝尝!”“果书记,你咋又黑了。”跟着果强走在大带村,你会发现这位县政法委派来的第一书记已经完全融入了这个村庄。他看到老人膝盖上贴着厚厚的膏药,会关心地询问情况;村里正在嬉戏玩耍的儿童,会和他亲昵地玩游戏;大婶们会拉着他的手,和他说说自己最近的烦恼和心里话……“没有压力是假的,戴着‘政法委’这顶帽子,不能给委里丢人,要干出来一点事情。”果强驻村后,经常夜里很晚才睡,早上很早就起来,似有用不完的精力。
今天是来帮张起功家搬家的,顺便帮着收拾收拾他家的小院和栅栏,明天县住建局就要来他家拆房子了,按照规划,将他家老房子推倒之后,在原址处为他建一座彩钢房。对于住了多年的老房子,张起功有一定感情,聊到要拆房子的事情时,他的脸上还是显现出了一些不舍。但他老房作为村里“标志性”的危房,不拆除是坚决不行,这不仅是脱贫攻坚战中“两不愁三保障”的硬性要求,也同样是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保证。干完活儿,果强中午走的时候,张起功非要留他吃饭,再三推辞之后,一直将果强送到路口,这个憨厚的农家汉子也明白了党和政府是为他家好,他嘴里一直在说,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果书记的帮助。
脱贫致富特色种植做示范
治疾先找病灶,脱贫先挖穷根。果强通过走访全村贫困户,找出了大带村的“四贫”:基础之贫,地理位置偏僻和基础设施落后制约了村里的发展;思想之贫,大带村之所以贫困,和许多村民思想守旧,安于现状,缺乏敢闯敢干的精神有很大关系;人才之贫,村班子缺乏强有力的带领能力,村内缺乏致富带头人;资金之贫:资金是农村发展的活水,没有活水,发展缺乏后劲。
病灶找出来了,“大带村没有明显特色资源,若想脱贫致富,还是要从土地上想办法,从种养上找出路。”果强制定了一些扶贫措施,简称“四个一”:扶一下,劳动力不足的家庭,村里帮扶一下;拉一把,这是针对缺项目资金、技术的贫困户;扬一“鞭”,对惰性太强,安于现状,致富愿望不强烈的人,要扶贫先扶志;送一程,主要针对自己有思路,有一定技术,并且找到致富门路的人,对他们送一程,把他们培养成致富带头人。
经果强的积极协调争取,由五林洞镇政府出资,为大带村31名困难群众购买的两万两千袋木耳菌种,至今已收获三茬木耳成品,全年预计能够收获九茬,可以满足31名困难群众的脱贫任务目标,明年种植面积将逐步扩大。截至目前,已有20家农户积极报名参与其中。大带村党支部书记王金功告诉记者,在村里没有不认识果强的,他通过与县检验检疫局积极沟通协商,为村民解决了饮用水二次污染问题,使村民能够喝上放心水。修路,安装监控,整个村的样子都变了。“有困难找果书记,这是在大带村流行的一句话。”村民一致评价果强“有思路、站位高、工作拼”。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我驻村任期为两年,对于村子的未来发展,我做了长期规划。在我任职期间虽然不能干完,但只要村子按照这张蓝图持续前进,一定会成为又富又美的农村典型。”果强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