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经济报7月19日讯(马淑芬 本报记者 王鑫彪)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体现一座城市的个性和魅力;文化更是一座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体现,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宝清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牢固树立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文化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目前,全县共有文化产业单位百余家,基本形成了文娱演出、广告创意设计、艺术培训、网络服务、歌舞娱乐等产业门类,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产业格局雏形初显。宝清县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全国艺术之乡”,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先后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县、全国农民健身工程先进县、全国群众体育工作调查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被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评为全省群众文化活动先进县。
这一切,使宝清县文化产业具备了从“软实力”迈向“硬产业”的足够底气和雄厚实力。
建载体完善基础设施
坚持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以重点建设项目辐射带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近年来,宝清县委、县政府为改善文化发展环境,先后投入资金近亿元,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优良的服务环境。
宝清县重点建设的老县署文化城项目已竣工投入使用,国学堂、舞蹈、雕刻、书法、美术、剪纸等十余家文化、工艺美术生产创作单位已经入驻。全县建设了乡镇综合文化站10个,实现了全覆盖。建有农家书屋139个。10个乡镇共有文化活动室115个、文化大院90个、文化团体38个、文化休闲广场98个,广播有线电视覆盖率为100%。同时,投资68万元建成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宝清县级支中心,全县10个乡镇145个村级基层点的设备全部发放完毕,全县文化共享工程和远教站点覆盖率达到100%。
为进一步拓宽文化产业领域,投入资金275万元对炮台山古城遗址进行了维护,改善了文物遗址环境,有效延伸了相关文化产业链条。
育品牌增强区域影响
宝清县素有“天府之县”之称,湿地文化、红色文化和北大荒文化在这里汇聚,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一无二的地域特色使宝清文化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具备较好的品牌价值。
近年来,借助人民广场、体育馆这些宽阔的场所,宝清县依托自身优势和特色环境,积极培育文化旅游品牌,先后承办举办了一系列高端文化节会活动,打响了宝清文化品牌。改扩建后的珍宝岛烈士陵园被列为国家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省级和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成功晋升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宝清县多次举办大型主题性活动,如秧歌节、南瓜文化节和湿地观鸟节等。连续多年举办“天府之声”群众消夏文化艺术节,深受群众欢迎。《挠力河》季刊每期发行1600本,已成为宝清文化繁荣发展的一张靓丽名片。
宝清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文化的辐射力和凝聚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强产业凝聚发展优势
宝清县全县有书法篆刻、版画、根雕、蛋雕、麦秸画、剪纸等20个分会,有版画、蛋雕、灵芝盆景、剪纸等重点工艺美术和文化产业项目,这些产品在省内小有名气,远销到福州、潍坊、阳泉、哈尔滨、大庆、青冈等地,年产值180余万元。
以引进特殊人才的方式,宝清县政府拨款200万元,成立了黑龙江省版画院宝清分院。该版画院创作的作品多次在省级、国家级展中获得大奖,近日,选送的3幅作品全部入选“第二十二届全国版画展”,在我省产生了巨大影响。
宝清县政府大力扶持工艺美术基地建设,为剪纸协会争取了250平方米的工作室;为王怀江蛋雕工作室争取就业奖励资金10万元并提供了300平方米的创作工作室;将张锐光剪纸工作室的肖像剪纸作品纳入政府采购计划。
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积淀丰饶的文化厚土,正洋溢着时代芬芳。宝清县文化产业发展一路高歌,大潮正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