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双鸭山4月17日讯(记者 董力刚)早春四月,沉睡了一冬的农村大地再一次苏醒,到处呈现出一派春耕图。
人们在播种着种子的同时,也播种着希望。
这希望,来自特色农业在我市春耕春播生产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
这希望,来自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立足于发展特色农业,已成为越来越多农民群众的共识。
备耕时节,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岗村刘越锋迎来了他一年中最忙碌的季节:扣棚、整理场地、培育菜苗、组织春耕……
近年来,瞅着种粮效益比较低,一些农民要么改种经济作物,要么进城打工。但刘越锋却从中央到地方出台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中,感觉到粮食生产的春天来了。今年,他和几个村民成立了宝丰蔬菜专业合作社,在自家6000平方米的旱田上扣起阳光温室大棚。他告诉记者,以前村里种蔬菜都是小矮棚,温度低、上市晚,现在的新式大棚可提高室温,促进生长,使蔬菜的上市时间提前。
为了让村民认识到调整种植结构的好处,东岗村鼓励致富能手成立专业合作社,并带头发展新式种植,让更多村民看到调结构带来的效益,从而改变传统种植观念。东岗村共有土地面积5500亩,以前以种植玉米为主。今年,在调整种植结构过程中,减少玉米种植面积1500亩,增加水田面积900亩,同时,大力发展棚室蔬菜种植。
刘越锋对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的召开充满了殷切期待,“国家和省里对粮食安全十分重视,让我在粮食生产上更加有信心了。”他告诉记者,过去种植玉米只能维持个温饱,根本谈不上增收致富。随着国家各种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倒逼我们农民走调整产业结构之路,这观念是不改不行了。
“只要辛勤劳作,下功夫、流血汗,在土地上一样可以过好日子,一样可以发家致富,一样可以带领乡亲奔小康。”刘越锋告诉记者。
对于即将召开的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刘越锋期盼地说:“希望省里能出台进一步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多修些灌溉水渠,我们村的旱改水面积就会逐年扩大。”他也希望借着今年中央1号文件突出农业科技创新的东风,省里能对农业科技加大投入,“我们在使用良种、测土配肥、发展养殖等方面都需要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希望给基层配备更多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加大对农民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当然,我更期盼省党代会出台一些扶持政策,给种粮大户‘加把油’。”刘越锋说。他告诉记者,春耕春播的农忙时节,手头缺少流动资金,真是焦头烂额。虽然国家补贴力度大,但粮食直补直接打到了责任田农户的个人账户,农户的土地租金又不断抬高,增加了租地成本。加上用工成本也大幅上涨,这样,粮食生产本来效益就低,成本又不断提高,种粮的压力真是很大。因此,一方面建议政府改变粮食直补的方式,将粮食直补款补给种粮的土地流转大户,真正给种粮的土地流转大户给予扶持,另一方面,建议省里出台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的政策,解决种粮大户贷款难的问题。
“要说我现在盼什么,我就盼着农村能发展得再快一点,大家的钱袋子都能鼓起来。”提起即将召开的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东岗村党支部书记兰守武很认真地说。
对于东岗村,兰守武最有发言权。“这几年村子发展得真快,抵得上过去的几十年。”他掰着指头给我们算,过去吃不上饭的,现在不仅能吃饱,还能吃得好。过去缴了几千年的“皇粮”,现在不缴了,种地国家还给发钱。农民看病能报销了,年纪大的还领上养老金了。再说说村里。水来了、电通了、路平了,这些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群众反映最大的基础设施问题,现在一个个逐步解决了。
还有,从妇女小额贷款,到农村危房改造;从农业产业化,到新农村建设;从生活到生产……,兰守武说这些年党对农村、农业、农民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真正是替农民操心,为农民办事。方方面面地看,现在农村都处于非常好的发展机遇期。“我们也希望能搭上政策的顺风车,发展得再快点。”
说到怎样发展、怎样致富,兰守武有他的想法。他认为,现在农民致富最大瓶颈,就是手里缺技术,村里缺产业。现在,村里也有很多人外出打工挣了些钱,在村里盖了新房,生活条件变好了。但是,靠体力挣钱并不是长远之计,今年挣着了明年可能挣不着,发展仍然缺乏可持续性。
最后兰守武还提出了个愿望,就是希望收入涨幅超过物价涨幅,这样农民才能真正富起来。
听着两人对科学调结构和增收致富途径的不同理解,记者也感觉到这是我市广大农民朋友的共同心声。随着国家及省里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资金的投入和扶持政策力度的加大,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春风吹拂下,我市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步伐将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也必将呈现出蓬勃健康的发展势头。
走进广袤田野,处处风生水起。产业结构调整正在我市的广大农区调出一片新天地,调出一派新景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