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县慈善协会“公益慈善大爱饶河”惠民善举
记者 杨启坤
编者按:慈善是社会文明的积淀、人类爱心的花朵,不仅是一种道德体现,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促人向上向善向好。三年来,饶河县慈善协会始终关注弱势群体,奔波在灾害救助、精准扶贫、医疗救助、教育救助、扶老助残等公益事业各个领域,致力于改善民生,引领慈善潮流,促进了全县慈善事业加快发展。
在饶河,慈善协会老同志们常年往返于各个乡镇,奔波在各个村屯,冬冒三九、夏战三伏、顶风冒雨每年都要走访150余个部门,1700余个各体工商业户,共组织了40余场“慈善一日捐”募捐大会;他们深知,推进慈善事业的发展,只能依靠一颗公心、健全的制度和不知疲倦的奔跑。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支持下,他们通过慈善一日捐”等项目,让慈善的种子在饶河生根发芽,蓬勃壮大。
慈善之花在饶河大地盛开
回顾3年的慈善之路,县慈善协会会长邹本坫、副会长朱勇、秘书长于清海等几位老人有同样的感慨:一发不可收拾、乐此不疲。
2013年11月,民政局局长李乐民找到了邹本坫,向其传达了县委、县政府要求他担任饶河县慈善协会会长的决定。对此,邹本坫有些疑虑,一是对公益事业没有经验,二是感觉自己年近70岁的人,怕心有余而力不足,担心会影响慈善协会的资金募集。对于他的这些顾虑,李乐民答复说:‘县领导信任您,县里人民更需要您!’领导的信任,人民的需要开启了他的慈善人生,也触动了他内心深处隐藏多年的心愿。他和他的同伴们接受了组织交给的新任务,并致力于将爱心慈善工作当成是退休后再次报答党恩和回馈社会的机会”。
对于几位老同志来说,慈善事业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邹本坫说,虽然我们退休前都在领导岗位,但做慈善,要有当小学生的思想和准备,从头学起,从头做起。三年来,在广场组织了二次大型公益活动,印发了2万余份宣传单。在县民政局的组织下,2014年召开了慈善协会换届大会,使慈善事业在饶河县曙光出显。
工作中,也遇到了一些阻力,也产生了一些不愉快。有些人讽刺,有些人谩骂,有些人质疑。他们也有过动摇,也有过一些想法,但是他们还是坚持了下来,用实际行动来证明慈善工作的公开透明。邹本坫说,开展募捐活动的第一天就碰到了钉子,那是一家贩卖桌椅的商店,敲门走进商店,当他拿着慈善募捐倡议书介绍内容时,一把就被店中的一位中年男子推了出来,没好气地对他说:‘别说了我们听不懂,没钱,你快走吧,’就这样,从事慈善事业后的第一次第一个募捐对象就这样把他轰了出来。走到门外,想想自己一大把年纪,被人这么推搡着,心里真不是滋味儿。可是想到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为了公益事业,就咬着牙继续挨家挨户的走……”
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来,慈善协会得到了全县1700个工商业户、开发商、和爱心企业的大力支持,更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等几大班子领导的全力支持,三年来,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绩,募集善款2014,490元。其中; 2014年643,750元(省慈善总会5万元),2015年635,229元,2016年735,511元。向县慈善协会申请救助人员386人,经调查核实不符合救助条件21人,得到救助365人,其中救助病人138人,资助学生227人,共使用善款895,600元。
这些善款,为县里广泛深入开展慈善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为了募集更多的慈善资金,邹本坫和他的战友们,跑遍了县里的乡村地头,为的就是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争取到哪怕多一分钱的救助资金。通过三年来协会广泛宣传和努力争取,现在有更多的民营企业和爱心人士,主动与协会联系,积极给慈善协会捐款捐物,大力支持慈善事业。
健全制度,让慈善在阳光下行走
信任是慈善事业的基础,脱离公众信任的慈善事业难以行远。饶河县慈善协会成立之初,大家就立定了规矩,公开透明,每一分钱都要清清白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正是有这样的认识和觉悟,一开始,县慈善协会就制定了日常工作制度和会长办公会议民主决策制度,给慈善资金的使用念上了“紧箍咒”。在县慈善网,记者看到《各种政策法规》栏目:基金会管理条例,县慈善协会工作制度“我们慈善协会能吸引和组织社会大众参与慈善活动,可能有很多方面的因素,最根本的还是公众对协会的信任。这种信任源自规范管理和社会诚信形象的建立。”邹本坫说,“我们确保每笔开支都要知道它的去向,并且保证使用规范,这也是在保障捐赠者的权益。”
记者了解到,县慈善总会一直坚持“两个透明、两个公开、二个监督”,即捐赠情况透明,救助情况透明;向捐赠者、受助者公开,向社会公开;接受捐赠者、受助者的监督,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监督。首先,保证募集善款全部用在慈善事业上,慈善协会不提取任何工作费用。在慈善协会网站上,公示捐款额、救助对象和救助额度。对救助对象严格履行救助手续,即个人申请,基层组织把关,入户调查,并将调查资料在电视台公示7天。公示期间无社会反响后再进行救助,救助额度多少协会提初步方案,经县民政局领导研究后确定。大额度救助(5万元以上)报县主管领导同意后救助。将捐款原始名单和救助材料装订成册存入档案,要经的起历史的推敲。
这些老同志,在动员他们捐款的同时,自己也捐款,每年都参加2次捐款活动,就连在慈善协会工作的公岗年轻人,工资很低也都参加捐助活动。通过三年工作,社会上理解的人越来越多,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少,支持理解慈善工作的人在增加,包括原来说过不合适宜话的人。
老同志们都是县委、县政府的聘任的党风巡视员和政府特邀的监督员,作为一名老同志,老党员为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有益工作,既是他们的责任也是他们的义务。《慈善法》于今年9月1日正式实施,9月5日为“中华慈善日”,从国家层面上对慈善事业越来越重视,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是弥合社会族群之间矛盾的一个手段。他们的口号是“用慈善的心,友爱的手拉近社会各阶层距离,让阳光照耀着每一个家庭,温暖着所有人的心”。
2016年,县慈善协会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实施方案,深入乡镇、村、户,了解情况,救助贫困27人,救助资金100,000元。同时,帮扶困难学生也是饶河县慈善协会实施慈善扶贫的重点项目。慈善协会非常重视解决贫困大学生入学难的问题,2014年9月,对3名贫困大学生每人给予3000至5000元的救助,资助这些贫困大学生圆了大学梦。同时,还有53名贫困学生得到了协会的资助,具体解决了低保户和游离于低保边缘的群体共79人次。为了扩大慈善影响,协会广泛发动社会力量,不断创新募集方式,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慈善救助活动。值得赞誉的是,受到县慈善协会的感染,饶河县爱心车友俱乐部主动联系资助县高中一年级贫困学生刘思阳,每个月支助200元生活费,直到她考入大学。
刘思雨是县第一中学初三(五)班学生,她学习成绩优异,乖巧懂事。今年4月,刘思雨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不幸被确诊患有恶性骨肉瘤,超负荷的支出使这个家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得知这一情况后,县慈善协会十分关注,通过多方筹集,将募集的5万元现金送了刘思雨家人的手中。在慈善协会这些爷爷和社会上好心人的帮助下,小思雨得救了。采访中,她对记者说:“我必须很坚定地告诉自己,要活着,也只有活得更好,才有希望回报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人,帮助需要我帮助的人,回报祖国,回报社会。”
播撒种子,让慈善人人可为
慈善不仅能检阅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也映衬着这座城市的文明素养,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三年来,慈善事业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县四大班子的主要负责同志都是慈善协会的名誉会长,县委常委是慈善协会的名誉副会长,各部门的领导是慈善协会的常务理事或理事,多次对慈善工作进行了调研,并给予工作指导,为慈善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县政府为扩大协会慈善基金的额度,于2015年向慈善基金户拨入20万元,并承诺每年都适当注入部分资金。县委书记韩雪海在“慈善一日捐”后,又自己捐出了一份善款。县西林子乡和西丰镇主要负责同志积极组织“慈善一日捐”活动,让参加捐款的人数逐年增多,捐款额每年都有所增加,发改委主任张瑜每年都组织其所属粮食企业参加各项慈善活动,向慈善协会捐款每年都超过6万余元。县纪检委、财政局、信用联社、住建局、广电服务中心等单位,在“慈善一日捐”活动中,都能以上限标准完成捐款。
在县政府、县财政局和县民政局的关心下,为慈善协会配备了办公所需的桌椅、电脑、复印机、票据打印机、照相机、摄像机。因慈善协会的工作需要经常进社区、下乡镇、进村入户及走访医保局、农合、医院等,县政府给予了慈善协会充足的经费。县广电服务中心、县微信平台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大力宣传慈善工作,慈善协会的每次活动,无论他们工作多么忙都能安排人参加,把慈善宣传活动作的有声有色。
“‘全民慈善’是我们的目标,希望通过我们不断的努力,饶河的慈善事业能够广泛扎根在社会大众当中。让慈善融入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人可为、无处不在的社会自觉行为。”邹本坫说。目前,在饶河县参与和支持慈善事业的人越来越多,慈善事业出现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三年多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赢得了受助家庭和社会的广泛赞许。展望未来,任重道远。慈善事业是一项伟大而崇高的事业,是一项令人快乐而健康的事业,更是一项值得我们全身投入的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