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双鸭山12月15日讯12月10日,在青山冰雪乐园的园区里,游客们一边欣赏着一座座或恢宏或灵动的雪雕作品,一边听清理现场残雪的工人们讲述雪雕作者自学成才的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便是今年55岁的“民间雕刻师”张臣。
张臣是岭东人。从小学时代起,他就酷爱美术和雕刻。上学时,邻居哥哥姐姐们放学后在家里写写画画,张臣就站在一旁,眼睛盯着哥哥姐姐怎么写、怎么画,手上无意识地摆动、模仿。高中毕业后,家境贫寒的张臣在粮库打短工,扛麻袋。那时,不管一天如何劳累,他从不放弃练习美术、雕刻。
1992年,岭东蓝天市场一家照相馆花大价钱从哈尔滨请来一位雕刻技师,为照相馆雕刻背景图。上班时路过的张臣被眼前的场景吸引住了,眼前飞溅的木花石屑在他看来是那样熟悉。看了一上午,他忘了上班。他找到照相馆老板说:“这东西我也能刻!”老板半信半疑,但看着张臣坦然的目光,同意他试一试。在哈尔滨雕刻技师不屑的眼神下,他第一次拿起了专业的雕刻工具。半个月后,“丰收”“抱鲤图”两幅作品新鲜出炉,哈尔滨来的雕刻技师对他说了一句话:别回粮库扛麻袋了,跟我走吧。
从那时起,张臣真正走进了雕刻这个艺术殿堂。
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指用各种可塑材料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雕、刻通过减少可雕性物质材料,塑则通过堆增可塑物质性材料来达到艺术创造的目的。“而这些,我以前是不懂的。”提起刚入行时的经历,张臣很是感慨,当时在他身边的都是“行家”,都是“科班”,只有他一个“泥腿子”。往往一个项目接下来,十几个人、几十个人围在一起讨论的时候,张臣都插不上一句话。但他不服,“我一天都没在课堂学过,就凭自己的喜欢,就凭自己的灵感,不也走到这个队伍里了吗?没什么不能做到的。”张臣谦卑中带着自信。
“刀法好比书法、绘画中的笔触,它能起到加强、丰富作品艺术效果的作用。优美的笔触之所以形成是技术达到了纯熟的表现。时常有人在临摹一张好画时,感到最难的莫过于笔触,因为笔触是作者的心灵与技巧相结合的产物,是任何模仿都难以体现的东西。所以只有掌握技巧并不断地积累经验,才能达到理想的真正属于自己的刀法。”“刀法就是雕刻师用来体现自己创作构思的技术手法,也是形象地揭示艺术内容的手段。运刀的转折、顿挫、凹凸、起伏,都是为了使作品更加生动自然以充分体现木雕的材质美,体现丰富的雕琢美。不明木雕艺术真意的人,在用刀时不是以刀代笔,而是描画做作,再加胆子小怕刻坏,结果刀法死板匠气,刻不出雕刻的趣味来。因此要多刻多练多琢磨,熟而生巧才能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和艺术风格。”从小“偷师”成长的张臣一边学一边做,渐渐的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韵味。
2002年,在佳木斯雪雕比赛中,张臣的作品“荷花仙子”、“八骏图”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2005年,哈尔滨冰雕比赛中,“鲤跃龙门”获一等奖;2007年,带领团队在吉林创作系列大型雪雕作品;2010年,在俄罗斯哈巴雪雕比赛中,“龙腾”获一等奖;2011年,受邀到嘉荫农场创作大型浮雕“关怀”,首次雕刻现任国家领导人……
各种荣誉的获得,让张臣声名鹊起。但张臣没有满足,现在,他又涉足微雕领域。
微观雕刻是一种以微小精细见长的雕刻技法总称,是雕刻技法的一门独立分支。常见的种类有微刻、微画、微画雕、核雕、骨雕和微雕等,历史源远流长。“远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现微型雕刻。战国时的玺印小如累黍,印文却有朱白之分。众所周知的王叔远的《核舟记》,也是中国历史上微雕艺术的经典之作。”提起他的事业,张臣神采飞扬,他告诉记者,他现在只是刚刚开始,倘若在微雕上真的老有所成,他一定会把这项技法传给家乡的孩子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