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双鸭山新闻网  >  社会点击
东北这家人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16-12-12 10:44:00

农家老人渴望光明留人间《帮办》协调最终达成心愿

  东北网双鸭山12月12日讯(帮办记者 张蓉松 苏爱兵 李明鹭 刘杨)“俺们这儿旮都是东北人,俺们这儿旮都是活雷锋……”曾几何时,一首《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唱响大江南北。现实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户地地道道的农家人,为了帮助86岁的亲人达成心愿,奔走于无偿捐献眼角膜的路上,用大爱之举延续着贺梅精神、感动着龙江大地。

  山城冬日,寒风凛冽,瑞雪飘飞。一个普通的中午,紧急的电话声让这一天变得不再普通,而且格外温暖。“帮办记者,我知道有个老人想无偿捐献眼角膜,了解到你们有这样的途径,希望能够帮助联系相关事宜。”

  这是一个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声音,他就是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崇飞。读者朋友们不会忘记,崇飞曾是本报《帮办》的创始人,打通我市无偿捐献眼角膜渠道的引路人,感动龙江人物桑贺梅达成捐献眼角膜心愿的委托人。读者朋友们不会忘记, 2010年1月1日,一个鲜活的生命逝去,但她美丽的名字永远定格——桑贺梅。为帮助这位农家女完成捐献眼角膜的心愿,崇飞带领帮办记者千里迢迢踏上了传递爱心之路。近20个小时的奔波路程,最终把贺梅的眼体及时送到省眼库,使得来自绥化市兰西县的张霞和哈尔滨市的刘淑珍两名眼疾患者重见光明。贺梅完成了心愿,成为了那一年我国第一位角膜捐献者,也是我市角膜捐献第一人。也正因如此,打通了我市乃至全省捐献通道,填补了我市在黑龙江省自愿捐献眼角膜“零”的空白,使得《黑龙江省遗体和眼角膜捐献条例》于2010年3月1日早日出台。

  时隔六年,贺梅精神依旧在延续……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在集贤县福利镇一间个体经营店里,帮办记者见到了于世兰老人一家人。听说捐献事宜有了眉目,老人的外孙早早在门外等候。刚一见到记者,他就急忙跑上前连声道谢,黝黑的脸上露出了朴实的笑容。在二楼一间普通的卧室里,于世兰老人和小女儿相互依偎在一起,感人的亲情场景让人心生羡慕。

  从老人外孙李庆明的口中记者得知,他们都是地道的庄稼人,老舅金喜林今年52岁,为了生活很多年以前就去了吉林,靠开铲车养家糊口。大姨金淑云已经年近70岁,和今年近50岁的妈妈金淑英一起照顾姥姥。就在前段时间,老人意外摔伤,这一病就卧床不起。平常除了照顾老人的日常生活外,金淑英最多的就是陪母亲聊天。几天前,老人总是念叨,这北京是去不上了,也看不到那里的美丽世界,心里总感受有点空落落的。原来,今年七月,老人身体好时,几个子女带着她去了趟大庆,这也是老人年岁大以后第一次出远门。在大庆的日子里,老人格外高兴,总是称赞好啊、美啊的。看到老人像孩子一样,子女们就说北京更好,等过段日子就带你去。没想到,这句话对于老人现在来说却成了永远的心愿。看到去北京无望,金淑英很是苦恼,和哥哥姐姐们商量,怎样才能让老人如愿以偿。最终他们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就是在老人走以后把眼角膜无偿捐献出来,能继续看清这美丽的世界。让子女没想到的是,他们和母亲提及此事,老人二话没说,当即就同意了,并用不太利索的语言告诉孩子,她几年前就有了这样的想法,正因如此,这个朴实的一家人便开始找寻无偿捐献眼角膜的途径。

  老人的外孙李庆明毅然决然地承担起了责任,奔走于各个部门,最终找到了《帮办》的老朋友、贺梅眼体摘除者、市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刘书南。这位美丽的白衣天使得知一家人的心愿后,急忙与崇飞取得了联系。在崇飞的联络下,得到了省眼库主任刘平的支持,委托《帮办》签署无偿捐献眼角膜事宜,并将所需的器皿邮至本市。在老人的床前,老儿子金喜林受母亲委托在捐献协议上签了字,最终老人将鲜红的手印按在了协议上。就在那一刻,一家人笑了,老人乐了,并使出全力大声地说了句谢谢你们……

  与此同时,帮办记者也与省眼库和市人民医院取得了联系,帮助老人协调无偿捐献眼角膜剩下的事宜,共同帮忙老人完成心愿。《帮办》将继续关注老人的情况,让这家东北农家人的真善美之举得以实现,为我市无偿捐献眼角膜再添上大爱的一笔。

作者:    来源:    编辑:杨宏图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 双鸭山日报社 黑龙江东北网络台主办
本网站为双鸭山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