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双鸭山新闻网  >  社会点击
白雪上舞动的精灵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16-12-09 08:09:04

  东北网双鸭山12月9日讯(记者 杨昕宇 刘沫宇)与冰上运动相比,中国早些年的雪上运动成绩并不辉煌。但依然有那么一批人在默默耕耘,将自己的毕生心血都倾注在钟爱的滑雪事业上,马延玲就是其中一个。

  马延玲,黑龙江延寿县玉河林场人,在林海雪原中长大的她从小与雪结缘。1979年冬天,玉河林场承办了一场全国性滑雪比赛,看着一个个矫健的身影在雪地上飞驰,13岁的马延玲看得激情澎湃,神往无比。或许是缘份,或许是机遇。比赛结束后,一名滑雪教练到当地学校选拔学员,正在操场上与同学们疯玩的马延玲被一眼相中。

  生在林海中,长在雪原上,林区的哪个孩子不是从小玩雪玩到大的呢!但马延玲在13岁那年的冬天玩雪玩上了层次。入选滑雪队的时候,条件还相当艰苦,滑雪板、滑雪杖、防寒衣啥都没有,但这些困难对于出身林区的马延玲来说似乎算不上什么。没有滑雪板,马延玲就自己做。趟着没膝的雪到山上放倒一棵“秋子”树,破板、定型、刨光、打孔,穿上皮筋,就是最简单、最原生态的滑雪板了;雪杖来得更容易,两根手指粗的槐木杆就可以;防寒衣也很简单,老妈做的大棉袄大棉裤足以御寒。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马延玲开始了自己的雪上之舞。

  “我爱你塞北的雪,飘飘洒洒漫天遍野。你的舞姿是那样的轻盈,你的心地是那样的纯洁……”唱着动听的歌曲,马延玲在雪上舞动起了身姿。在很多人印象中,飘舞的雪花是轻盈美丽的,皑皑白雪是松软可人的。然而,在训练里这充满诗情画意的白雪却很快露出了狰狞的一面。很快,马延玲就尝到了苦头,脚摔肿了,胳膊撞青了,脸也被划破了……各种伤痛倒着班考验着马延玲。不过马延玲没在乎:“谁走路还不摔几个跟头,卡破皮就不走路了?”不只是不在乎,马延玲还犯了犟劲,脚肿了,晚上到家用山上的药草根熬水泡泡,胳膊撞青了,甩两下疼劲就过去了,脸划破了用雪捂一会。“幸亏那时候没有‘破相’这个说法,要不以后嫁不出去可咋整?”提起那时的事儿,马延玲爽朗的语气中透着豪迈。

  凭着这种不服输的劲头,马延玲用汗水换来了接二连三的佳绩:1981年全省滑雪锦标赛少年组第一名,1983年再拿少年组4块奖牌,1985年全国滑雪锦标赛冠军,1986年全国冬运会全能滑降冠军,1987年全国滑雪锦标赛滑降冠军……整个上世纪80年代,可以说是马延玲最辉煌的时期,也是马延玲在雪上舞动的最畅快的日子。然而,伴随着成绩而来的,还有伤痛和日渐消退的体能。1991年,在全国第七届冬运会上拿到第4名后,马延玲含泪退役。那一年她只有25岁。

  25岁,对于许多同龄人来说可能才刚刚踏足社会,一切都新鲜懵懂。而对于马延玲来说,这一年却是她辉煌过后的又一次开始。“就像刚刚完成一次高山速降。从高高的山顶急驰而下,滑到山脚,回头看去,虽然充满成功的喜悦,但无限风光已离你远去!”说起退役时的痛苦,马延玲惆怅依然。

  “但好在我还能在这个行业里继续前行。”马延玲说。1996年全国兴起滑雪热,国家也开始重视冰雪运动,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全国冬运会等多个赛事接连举办,马延玲作为“资深”运动员,接连被这些赛事抽调进入裁判组。随后,马延玲又重新回到滑雪事业中来,学习滑雪场管理,到学校当教练……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好,马延玲的滑雪事业也越来越顺。“滑雪运动在大众中越来越普及,现在很多发烧友都滑得很好。”马延玲说,“尤其是国家推出全民上冰雪运动政策之后,冰雪运动开展得更好了。”

  今年入冬前,正在北京的马延玲接到一个朋友的求援电话:双鸭山林业局要打造冰雪乐园,需要一名专家指导,希望你能回来!接到了这个家乡打来的电话,马延玲心潮骤起。“这是家乡的呼唤啊!还有什么比为家乡做一点事儿更重要呢!”马延玲辞掉了北京优越的工作,义无反顾的踏上了返乡的路。

  双鸭山林业局青山旅游区是4A级景区,去年开始打造冬季冰雪旅游项目,大获成功,今年的冰雪乐园项目决定在去年的基础上,投入更多,项目更全,规模更大。马延玲来到青山后,看着莽莽群山,这一片冰雪处女地,她豪情顿起,依据青山旅游区的特点,她充分借助现有地形地貌,统筹交通流向与功能分区,将游览观赏与活动体验合理融汇,用合理的布局,打造功能结构最完整、空间层次最立体、体验活动最丰富的冰雪主题乐园,形成大气、连贯、视觉冲击力强的冰雪景观新形象。

  现在,青山冰雪乐园施工已近尾声,即将与游客见面,马延玲的冰雪之梦将首次在家乡绽放。而就在前几天,马延玲又做出了一个决定:在青山冰雪乐园开放之后,她将在滑雪场全天候带领学生们手把手教游客学习滑雪。“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让家乡的冰雪运动发展更好。这也是我多年来的心愿!”马延玲说。

作者:    来源:    编辑:杨宏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