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社会点击 正文
秋菜不再风光,但却留存记忆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16-10-26 08:16:31

  东北网双鸭山10月26日讯(记者 安丽)又是金秋十月,满眼绿色的秋菜,楼院里、市场上,一早就传进来的叫卖声……这样的景象对于很多人来说,太熟悉不过了。可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卖菜的人越来越少,买菜的人更是越来越少。最近几年的秋菜供应季节早已没有了往日的喧闹,除了楼道里的大爷大娘,年轻人从三轮车旁走过时嘴里说着:谁还买那么多,现吃现买吧!

  秋菜,这个伴随着几代人记忆的名词正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蔬菜多样化而逐步浓缩成一种渐行渐远的记忆。那么,对于一些市民来说秋菜又有着怎样的记忆呢?

  排队买秋菜

  “上个世纪50年代买菜不像现在这么方便,卖菜的车还给你开到家门口。我们那个时候买秋菜其实很苦,为了能买到菜,我们全家老少4点多天还没亮,就得爬起来去排队。那时都有规定的卖菜地儿,你要是去晚了那就得排在后边,有的时候排了好几个小时,到你那的时候菜就没了,别提那时候有多憋屈了。”市民陈大娘回忆说,每年买秋菜的时候是她最不喜欢的时节,她记得大家排在买菜的队伍中,各个都穿着臃肿的棉衣,边排队边跺着脚,有时天上还会飘点雪花。“当时我还小,也就十来岁,早上起来得早,有时候排队的时候,因为太困了,就站着打盹,别提多苦了。”

  那个时候,买完菜之后就可以看到家家户户,那浩浩荡荡的搬菜长队,从卖菜的地方到四面八方连成了一条线。高高矮矮的人手里都抱着几棵菜往家里走,很是壮观。陈大娘说,那个年代物资匮乏,生活水平也低,要是不买秋菜,冬天就没有吃的。不像现在,冬天也可以买到新鲜的蔬菜,所以那个时候买菜即使再苦也得忍着。

  地窖储秋菜

  又到了囤积秋菜的季节,别看李大爷已经70岁了,但是他家每年的秋菜从购买到收拾都是他一个人打理的。“虽然现在是想吃啥都有了,但是我大半辈子都是这样过来的,一到冬天不买秋菜心里就不踏实,哪怕就买一点心里也能安稳点,所以每年我还是坚持买点。”李大爷说,60年代那个时候买秋菜可比现在热闹多了,一说菜到了,邻里间就会结伴去买菜,你家一百斤、我家二百斤。哪家买菜了,大家都帮着一起抬,条件好的人家还会用小车帮着把菜送到各家各户。菜买回来了,几家就在一起收拾,一起腌菜,都互相帮忙。虽然买菜时苦,但邻里间的人情味浓,苦中也有乐。

  李大爷回忆说,那个时候储存秋菜可是一项大任务,当时像他们家有十几口人的大家庭,就要藏几千斤的秋菜,人口多,吃得多,当然劳动力也多。“我们那个时候菜都是存在菜窖里,几乎住平房的,家家户户都会在自家的房前屋后,挖个一人多深两三米见方的坑,上面搪上杆子、木板,再盖些稻草或草甸子,留个门和通风眼,上面盖上厚厚的一层土,这样菜窖就造好了。”李大爷说,菜窖做好后,他们就开始上上下下的运菜了,像白菜买了之后要先晾晒干爽之后,才能下窖,萝卜是要把根须、顶叶都削了去,再用沙土埋在窖里,葱不怕冻,一般就挂在窗前的屋檐下,用起来也方便。“现在大家储菜的也少了,所以在城里是很难再看见地窖了,我是很怀念当年储菜的时候,多有乐趣啊!”

  清水炖酸菜

  “冬天我家菜窖里总是存几百斤大白菜、土豆子。我妈就用那些白菜腌酸菜,好几缸。可是80年代初最缺的就是油,肉就更不用说了,那时家里炖的菜都是用清水加盐炖的,没有肉和油,很难吃。偶尔过节的时候能吃上一顿酸菜炖肉,我们都得乐上好几天。”孙女士说,那个时候天天吃清水炖白菜土豆,不想吃就得饿着,所以她们也只得硬着头皮吃。

  现在虽然生活好了,什么调味品都有,但是孙女士已经吃够了白菜土豆。“我现在看见白菜土豆就够,我妈有时候要给我们送她腌的酸菜,都被我拒绝了,我是不想再吃了,估计是小时候吃伤了。”

作者:    来源:     编辑: 杨宏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