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县区网页 > 集贤县 > 集贤新闻 正文
唱好大街小巷整治“重头戏”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16-10-25 08:34:45

——集贤县“化整为零”综合治理和分散管护好每一条巷道

  东北网双鸭山10月25日讯(记者 杨军 王司东)“我家门前巷道虽然是砂石路面,但是下过雨后一点也不泥泞,也没有水坑,出入都非常方便,因为经常能看到有人将被雨水冲刷出来的坑洼进行填实,不下雨时路面像水泥路一样平整。”前进社区的马大哥如是说,这是记者日前走访集贤县部分背街巷道时听到的居住在这里居民的心声。

  良好的环境是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内容,环境也是展示城市形象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今年以来,集贤县分阶段,重措施,重成效,彻底治理城乡各种脏乱差乱象,使城乡环境大幅度得以改善,群众文明意识有效得到提升。

  来到花园社区达祥巷,这里利用煤矸石铺垫的路面平整洁净。集贤县美城办工作人员李朋帅介绍,利用煤矸石治理巷道的办法是该段包保责任单位想出来的办法,现场路面看上去接近标准硬化路面,基本达到了“雨天不存水,晴天不扬尘”。

  据了解,集贤县在环境综合治理活动中,成立了县城乡环境整治领导小组,明确县处级领导包城区、包乡镇责任机制,各单位、部门实行单位分段分任务,采取“化整为零”的综合整治方法,将全县342条背街巷道划分成97个责任区域,分解到102家机关单位和企事业单位。

  县委县政府明确了一把手负总责工作责任制,组建环境整治清理服务队,有专人负责。以7个社区为主体,建立城管执法、社区、群众共同管理与监督的责任机制,以集中整治为主、分散管护为辅,确保每一条巷道整洁、卫生、有序。各基层社区负责人联系本区域内整治单位,加强清理与清运。另外,县城管执法局确立16名包片负责人对各单位整治情况进行督办与检查。环卫、市政等部门发挥生力军作用,主街路全天候保洁,随时清理和清扫。各村屯成立保洁服务队,配置清运车辆及卫生车,使整治工作真正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做。

  县各执法部门还加大日常城市秩序管理与维护,随时清理清除违规小广告、私搭乱建、占道经营,规范户外牌匾;加强集市管理,落实空中网线地埋工程,并督促责任单位限时完成地埋任务;交通、交警、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合执法,清理各种违规停车、抢道变道、小商小贩流动经营等现象;住建部门加快城市小区建设步伐,集中改造老旧小区,对建成小区环境卫生清理进行高标准要求。

  并以社区为总牵动,实施净化家园工程,提升群众自我管理、自我保洁意识,全面促进整治工作有实效。

  全县坚持三个侧重,对市容市貌、景区沿线、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加大治理与推进力度,达到了路面平整干净,边沟整齐无污物,无各种占道、占树床、乱堆乱放现象,保持市容整洁美观、设施完好。在具体工作中,彻底清除居民巷道垃圾、杂物杂草、土堆灰堆及各种废弃物,清理城市“牛皮癣”,清运乡村公路沿线树林中、草地上、田间地头的各种生产和生活垃圾。在清理城乡环境卫生死角的同时,增设垃圾箱,落实日常保洁责任机制;加大破损路面维护,对坑洼不平的砂石路进行了铺垫。

  在背街巷道治理过程中,县林业局、农业局、卫计局和供电局等单位在完成基础整治的同时,加大投入,铺设砂石,修整边沟,使巷道环境得到彻底改善。福利镇双丰村、兴安乡仁德村实现路面、边沟硬化,为加强日常保洁,每6户或4户设一个垃圾箱,并在庭院前后栽种花草,村庄整洁卫生。仁德村建设村内广场、花园3处,设置公益广告宣传板2块,进一步营造了良好的村风民风。腰屯乡明星村设置轮胎花盆,进行绿化美化,新设垃圾箱15个,村外建设垃圾空场,集中处理和堆放垃圾,提升了环境质量。

  与此同时,实施城乡绿化工程,塑造城市休闲景观,重点打造4个出口以及自来水小区、滨河路等5个游园,2个住宅小区,20条示范街路。

  良好的环境需要日常保洁,需要长期坚持。为了保持长效,集贤县进一步明确了《城乡环境整治专项考核表》,分别确立40项考核内容,重点实施,有序推进。全面落实“门前三包”,所有商铺、居民庭院、乡村及单位门前自清自管,强化环境质量。建立奖惩机制,跟踪问效,对各单位进展情况每天进行汇总,查找不足。开设曝光台,对反面典型、生活陋习进行教育,通报行动较差单位。

  社区组建环境卫生监督员队伍共165人,在主要路口不定时巡逻、督导。乡镇召开动员会、拉练现场会,实行一般干部包村、各村保洁员包段、村支书记为第一负责人的责任分配机制,层层签定责任状,落实奖罚措施,纳入村干部工资考核重要目标。村屯将环境好、村风好、民风好列入村规民约重要守则。当前,广大村民自觉动手净化村庄、美化家园,环境整治工作得到了健康常态发展。

  为了广泛渗透保持环境卫生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意识,集贤县多次开展公民道德、公共卫生宣传教育活动,引导群众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人人争当爱护环境的主人,形成了“自已家园自己爱”的良好风尚。现在,全县广大群众在日常生活、视野之内就能感受到环境文明的良好氛围。

作者:    来源:     编辑: 杨宏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