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宽广平坦的公路巷道、干净整洁的区容街貌、绿荫如盖的树木草地、特色鲜明的文化广场、别具一格的住宅楼群以及夜晚亮起的闪烁霓虹……
今天,当走进双鸭山,看到城乡变化和生活环境,你一定会耳目一新,这些是我市全面深入开展“一创两建”活动后,带来的最直观、最明显、最切身的变化。
坚持“统筹、共享、文明”城乡建设理念,加快提升宜居环境质量和民生改善水平,最大限度让双鸭山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去年以来,我市按照省委统一部署,根据全省创建文明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安排,把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和建设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统筹推进,制定了“一创两建”实施方案,构建了党委统揽、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民参与、“五化联动”的工作格局。
很快,全市上下以“一创两建”为牵动,坚持“科学统筹、建管结合、注重特色、生态宜居”的理念,持续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创新城乡环境管护和社会治理,提升城乡环境质量和社会文明程度,努力打造优美整洁、安全有序的和谐宜居城乡环境。
变化中,一个文明美丽幸福的双鸭山,正向我们走来。
上篇
让文明走近我们
行走在双鸭山城乡间,点滴之处,城市文明风情悄然溢出;方寸之间,城市文化品格无声传递。
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创建文明城市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按照整合城乡建设资源、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的目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使用,加快改善功能改变面貌,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全面启动新城区建设,滨水北城格局初具规模,东西南北中的城市发展框架已然形成。
今年,我市把创城作为“两学一做”的载体、提升市民素质的途径、加强城市管理的抓手、造福市民百姓的实事来抓好抓实,立足科学规划,实施项目管理,形成联动氛围。
把握主题,明确创建方向。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净化城市环境,树立文明新风”为主题,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方向,全面加强道德、文化、环境、制度四个方面的建设,努力营造城市规划好、市容市貌好、生态保护好、社会秩序好、服务环境好、道德风尚好的创建氛围,为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物质保障。
锁定目标,强化机制建设。创建目标上,利用三年时间,全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一个县争创全国文明县,两个县(区)争创省级文明城市(提名县区)。创建机制上,制定了《双鸭山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三年规划(2015—2017年)》,出台了《双鸭山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责任分工》、《双鸭山市创建文明城乡测评标准》和《双鸭山市创建文明城乡测评细则》。阶段推进,落靠创建任务。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上档次、三年成特色”的要求,把全市创建工作划分为三个阶段。确定2015年为硬件秩序规范,软件文明达标阶段,重点是规范十项秩序,实现七项达标;2016年为配套设施提档,城市管理优化阶段,重点是完善十项工程,优化六项管理;2017年为形成创建特色,提升整体形象阶段,重点是形成十个特色,提升五个形象。同时,对39个主要牵头部门和成员单位细化量化了64项重点工作目标,对具体工作进行了责任认定。 (下转二版)
项目管理,创新创建举措。实施“功能塑形”项目, 3月初起,从“三土”治理、功能设施配套、绿化美化亮化净化等细小节点入手,开展了“基础设施十项工程”排查梳理和建档工作。
实施“文化塑品”项目,以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于海河为原型,精心编创了大型现代龙江剧《农民的儿子》在全省进行巡演;全市各级主要新闻媒体开设了“创建文明城乡专栏”,连续跟踪报道368期,组织开展了公益广告作品创作大赛,城乡各地设立各类公益广告宣传载体5000余处(个、块);在市直新闻媒体播放公益宣传片1200余次,刊发公益广告600余条。
实施“道德塑魂”项目,把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编成“心字歌”,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开展“树优良家风、做五德少年”培育活动,中国文明网首页对此项活动进行了报道。组织实施了“精彩人生典靓四季”先进典型培育示范工程,涌现出了李秀芹、陈书勤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道德建设先进典型,其中全国道德模范提名2人、中国好人榜5人,全省道德模范8人、龙江好人榜27人,市级道德模范46人。
贴近民生,打造创建品牌。在创建过程中,始终突出人的全面发展,突出群众的期盼和需求,突出人民城市人民爱、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理念,想方设法为群众办体现民生、贴近实际的好事实事。
重点围绕冬清、冬植、春风、春绿、夏洁、秋风“六项行动”,开展了净化城乡环境工作;重点围绕净气、兴水、增绿、治污“四项工程”,开展了整治环境秩序工作;重点围绕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素质提升“三项建设”,开展了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重点围绕教育网络、主题实践、测评达标“三项机制”,开展了创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城市目标落实工作,争取政策性资金960万元,建设乡村少年宫24个。
重点围绕添彩助力活动,开展了全市性大型志愿服务50余项,地区志愿服务队发布活动1472项,专项志愿服务队发布活动659项,日行一善活动发布644项。全市志愿者注册人数己扩大到89811人,星级志愿者达到1609人。同时开展双“百千万”宣传活动己累计到854场次;培训宣讲员683人,参训人数达9997人。
中篇
让美丽靓扮城市
马路街面整洁了,背街巷道干净了,小区广场亮堂了,店铺招牌整齐了,损坏的市政设施修复了,乱贴乱挂的非法广告清理了,乱摆乱放乱搭乱建行为减少了,施工工地污染路面、无围挡、扬尘、噪声问题得到有效治理了,等等这一切变化,都缘于我市开展美丽城镇建设,为全市人民逐步打造出了优美、舒适、整洁、安全的生活环境。
3月28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一创两建”环境整治推进会议,印发了《双鸭山市2016年美丽城镇建设暨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至此,以“治脏、治乱、治差”为重点的全市美丽城镇建设和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面启动。
6月6日,市委书记孙喆亲自带队深入到尖山区、岭东区、四方台区、宝山区,对美城建设和背街巷道整治情况进行了检查调研,要求县区同步、统筹推进全市背街巷道整治工作。市政府领导带领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多次深入到各县区及相关单位,对美城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进展情况进行检查督导。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美丽城镇建设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净化、硬化”五大工程的要求,市美丽城镇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时深入到各县区、各乡镇、各相关单位和依饶公路沿线进行推进落实。市住建局先后6次组织相关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到县区及相关单位,对每个绿化地块、每条背街巷道整治进度和工程质量进行了检查。并在宝山区专门召开了美丽城镇建设现场会,组织其它3个区及相关部门参观了宝山背街巷道整治、小区建设、园林管理和护城林栽植等项目,促进美丽城镇提档升级。
按照“三年绿化任务两年完成”的要求,全市各县区及各单位克服气温低、雨天多等困难,重新排查了裸土地面。市住建局与市林业部门密切配合落实苗木,园林部门及时深入现场指导,保证园林绿化工程的顺利实施。
宝山区坚持因地制宜创新体制机制,本着不求所有所属、但求所在所用的区域一体化发展大理念,采取区、场、林共建共享的新模式,即农场出地、林场出苗、政府出力,“三家人干一家活”,实现“1+1+1>3”的成效;在护城林管护上,推行身份证式的日常管护,并在每块新建的常青林都刻石立碑,将责任领导和林业技术负责人的名字写上去,保证了常青护城林成活率高达98%以上。
宝清县的城区和乡镇绿化采取政府采购苗木、专业队伍施工的办法,确保了成活率;集贤县太平镇太林村、太阳村把贫瘠的荒山承包给村民,栽植了3万株樟子松,建立了绿化管护长效机制;岭东区把采煤沉陷区搬迁后的废弃地栽植了3.6万株乔木;友谊县对城区和住宅小区进行了绿化升级;尖山区新增了双桦公路两侧3.3万平方米绿化面积,美化了城市环境。四方台区围绕广场、山体、道路、景观等方面实施绿化建设;饶河县2015、2016两年投资近2000万元对城镇主次干道和主要节点进行绿化。
据统计,今年全市春季共栽植乔木294137株、灌木4110601株,新栽植草花636711平方米、新栽植草坪177648平方米;新增植树面积880419平方米,新增花草面积814359平方米。总计新增绿地面积1694776万平方米,完成绿地原计划的170.6%。
同时,各县区、各部门行动迅速,积极配合环卫部门开展主次干道、背街巷道、住宅小区、公园广场、城乡结合部的残雪清扫、垃圾清运活动。全市共清理垃圾28.75万吨,其中道路垃圾26.83万吨、绿地垃圾0.35万吨、广场垃圾1.29万吨、小区垃圾0.28万吨;清理乱贴乱画10.7万处、违规牌匾1255块、违章建筑566处。
以打造文明城市为契机,重点整治了市容环境,努力实现干净、整洁、有序、安全的标准。宝山区、尖山区、岭东区城区实行了网格化、精细化、规范化的科学管理。
以完善城市交通网络为突破口,加大了交通设施建设。新建车行道1.83万平方米、人行道1.37万平方米,施划道路交通标线7万米,新安装和调整交通标志121处,维修候车亭13个,施划停车位50个,改善了城市交通微循环。
以加强小区管理为重点,狠抓了小区环境治理。共治理小开荒4.37万平方米、维护小区设施(防盗门、电梯、消防设施等)1090处,维修小区路面2000平方米,新增卫生达标小区153个,改善了住宅小区的面貌。
据悉,目前全市共维修车行道8620平方米,维修人行道2.72万平方米,维修排水渠19260米、排水清淤6084立方米,维修路边石15948米,维修路灯13542盏、亮灯率达98%。市区及四县四区综合整治背街巷道1891条。
此外,市环保局、市自来水公司等单位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和饮用水安全。共淘汰燃煤小锅炉15台、治理污染企业35家,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城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下篇
让乡村更加秀美
在双鸭山广大农村群众的眼里,自己居住的家园似乎每天都在变化着、都在更新着……
我市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以公路沿线村、旅游特色村、经济强村建设为重点,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目标,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和整体素质为核心,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坚持“三个提升”,确保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今年全市美丽乡村建设计划投入各类资金2.1亿元,完成供热管网、修路、农村社区服务站、休闲广场、畜牧养殖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87个。现已投入资金9416.19万元,完成建设项目58个,建设晒场13个、改建栅栏3.92万延长米,安装太阳能路灯424盏,建设垃圾转运站2个。逐步提升农村住房整体建设水平,今年计划投入资金8278万元,改造泥草房5687户,目前已完成泥草房改造2586户。逐步提升农村道路整体建设水平,全市计划投入资金3186万元,建设农村公路49.2公里。到目前各县区硬化路面113.8公里、路边沟54公里。同时逐步提升水、电、通信三网升级。
抓好“三项工作”,确保村容环境整治取得新进展。按照“五清四化三改”工作目标,围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全市累计投入资金2470万元,出动车辆3.8万台(辆),出动人力6.3万人次、清运垃圾32万吨、清理和改造排水沟43万多延长米、新建小型垃圾填埋场15处、改厕131户、改灶120户、改圈132户等。投入360万元资金清理占道物2300余处,清柴草垛2.4万立方米、裸土治理11200平方米、扶正农户院杖子320户、拆除私搭乱建239处。全市有45个乡镇垃圾填埋(焚烧)处理场,415个行政村周边和废弃地都建立了简易的垃圾填埋点。南部乡镇基本实现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持续抓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工作,各县区绿化投入资金810万元,新增绿化面积49万亩,新栽种树木230万株,栽种花草3.1万平方米。全市示范村和达标以上村庄主街道路灯覆盖率达100%。
逐步实现“三个完善”,确保公共服务更加健全。逐步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全市农民的参合率保持在99%以上。逐步完善农村文化事业,今年计划改扩建文化休闲广场26350平方米,目前全市达标以上村庄均建有文化活动场所和体育活动设施,已建成农家书屋415个,有线电视入户率已达到100%。逐步改善农村教育条件,全市共有农村学校134所,农村就学率和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同时,结合特色村建设,集中打造重点示范村,强化辐射带动作用。今年以来,我市结合“四大产业区”建设和示范村建设,全力打造经济强村、旅游村。全市计划建设经济强村16个,计划建设项目35个,已启动项目23个;计划投入资金1800万元,建设10个旅游型村庄,为新农村建设再添活力。
采取重点打造沿线村和特色村的思路,投入资金4256万元建设示范村10个。目前,全市示范村住房砖瓦化率达到95%以上,村内路和边沟硬化率达到100%,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电网建设与公共通信设施齐全。有标准的村级活动室、卫生所,休闲广场和村内主干道都安装了太阳能路灯。
积极开展各类活动,开创精神文明创建新局面。以农村道德建设、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明村创建等活动为载体,全方位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目前全市各级文明户比重达到90%,村民对村两委班子满意率达到98%,社会治安满意率达到95%。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市新农村办创新工作模式,以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环境整治为载体和抓手,探索建立和推进了美丽乡村建设的长效投入机制和环境常态化管护机制。
建立美丽乡村建设长效投入机制。示范村村内主要街道达到日产日清,达标村村内主要街道达到三日一清。按照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全市集中财力,整合各类涉农资金9416.19万元。通过固化模式发挥村集体、村民的主体作用,通过开展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实行党员包户包街联组联户,发动群众义务投工投劳,依靠集体力量建设美丽家园,目前全市农民通过自筹累计投入1520万元。
建立村庄环境常态化管护机制。制定村庄环境常态化保洁标准,不断探索建立市场化、乡镇统管、村管等常态化管护模式。目前,全市285个村庄配备了保洁人员,共有1012名保洁人员,农村垃圾桶(箱)4642个。
后记
“一创两建”正当时,“一创两建”在路上。
眼下,我市借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的有利契机,继续实施“五化联动”,以立体化宣传树新风、以系统化整治优环境、以全民化参与促共建、以长效化机制强保障、以群体化帮扶增信心,进一步加快推进“一创两建”,全力建设美丽文明幸福双鸭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