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双鸭山8月30日讯(记者 杨军 王司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新时期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期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全市上下正在切实转变观念,将扶贫的思路和举措转到精准帮扶上。
面对老少边穷地区人民摆脱贫穷与落后艰难的现实,集贤县农民身份的高级农艺师、共产党员顾长军,多年来致力于用“科技之光”精准扶贫的探索,始终坚守为人民服务的信念,长期奉献老区人民,为革命老区“精准脱贫”做出了自己积极的贡献。他个人荣获了支持老区建设发展贡献奖,并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送科技——为老区输送精神食粮
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多年来,顾长军无偿举办各种培训班100多期,培训农民13万人次,印发科技资料30多万份,并开通了“信息直通车”、“专家在线”、“信息化建设”等“三农”服务热线,破解农民的技术难题。向他请教咨询的老区村农民累计达到10万多人次。
2005年3月,在他联系、组织、协调下,启动了集贤县与东北农大“科技入户”工程。在老区村确定800户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2万户。跟踪服务,注重实效,邀请10位专家为科技示范户讲解玉米、大豆、水稻平衡施肥等科学知识。
紧跟新常态,于2009年聘请“太空机”发明人吴策博士等专家学者,在东风村和红联村举办“科技入户”工程启动仪式,讲解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和包膜控释肥新技术,受到农民的欢迎。
设基地——为老区打造发展平台
多年来,顾长军为老区农村培育了大豆、玉米、水稻、瓜菜等36个科技示范基地,确定1180个科技示范户,推广面积1000多万亩。
2006年,成立了植物保护新技术基地,采用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配合使用,内抑外抗,协同作用,亩增收20%。以后相继建立了以等离子体种子处理为主的玉米示范基地,互联网监控种植甜瓜示范基地,测土配方施肥水稻示范基地,矿化增效肥示范基地,富硒大米生产基地,通过科技进步和农业产业化手段,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保证可持续发展。
2016年,又建立了生态、高产、标准的“互联网+农业”示范基地,通过“公司+绿色种植标准+富硒种植基地+订单”模式,与老区农民签定为期6年的7000亩水稻合作合同,1500亩高于市场价格0.10元的订单合同。从土壤修复入手,通过精准施肥→科学育苗→无人机航化→互联网监控→保鲜储存→高水加工→互联网直销一整套模式,构建绿色富硒粳稻知名品牌,实现产量质量双增收,助推老区农民转方式、调结构、奔小康。
建网络——为老区提供科技支撑
2015年初,顾长军在双鸭山市首推互联网加农资连锁模式,为老区村农民提供专家在线、测土配方施肥、飞机喷洒农药、科技培训、电子商务等服务,构筑了农民获取最新信息、接触最新科技、农民和专家互通的公用平台,有效解决了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和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道坎”的实际问题。
和东北农大“农业专家在线”合作,为“三农”提供语音咨询和专家远程服务;与电视台合作,创办“信息直通车”栏目,针对“三农”的热点共性问题,制作、播放生动形象的电视节目,提高信息服务入户率;与县移动公司合作,利用移动信息群发机为农民发送科技、气象、供求、务工等信息。
仅应用等离子种子处理机,每年为老区农民处理种子20余万斤,种植面积达10万余亩,农民增收600余万元。
献爱心——为老区甘洒无私真情
十多年来,顾长军为老区村农民提供周转资金达1000多万元,解决了1000多户农民资金不足问题。有20多户老区村农民种地缺少资金,得知这个消息后,他主动上门,不但赊销2万多元的化肥农药,还赠送5000余元的叶面肥,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为培育致富群体,他从构建网络入手,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科普网络,推广生物肥料、矿化肥料、水稻前氮后移等新技术,建立100多个为农服务站。在龙头带动,科技支撑,创新驱动作用下,老区农村水稻、大豆、玉米等作物年年获得高产,效益逐年递增,仅水稻亩产效益就增加600~700元。
扶贫是一份事业,更是一种信仰。顾长军坚信,在党的好政策扶持下,集贤人民一定继续发挥优良革命传统,凭借自身和社会的齐心努力,老区人民的生活会越来越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