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双鸭山8月19日讯(记者 安丽)夕阳西下,在广场上跳一曲民族特色舞蹈,感受着幸福生活的美好,这就是赫哲人的生活。为加快四排赫哲族乡旅游产业发展,在四排乡党委、政府的引导下,2013年12月,四排赫哲族乡村民自发组织成立了嫁令阔民间艺术团,该团主要以表演赫哲族传统艺术“嫁令阔”等民族民间艺术为主。
赫哲族人喜爱音乐,尤其善于歌唱,很多歌曲都是歌手们有感而发。而优美的曲调一旦被民间流传,就会成为民歌,这些歌曲赫哲族人就叫它“嫁令阔”。
“嫁令阔”是赫哲族民歌的总称,意即小调、小曲的意思。涉及了号子、儿歌、小调等多种体裁。“嫁令阔”是一种情感纯朴、轻柔悠扬、流传很广的抒情歌曲,曲调旋律和节奏变化不大。有些歌曲需要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场合演唱。也有些歌曲可以自由创作,表演时不但随意性较大,而且没有时间或场合限制,现编现唱,见啥唱啥。这些歌曲多是用来歌颂美丽的大自然,抒发对家乡的山河、风光、沃土和田园的无限热爱。乐句多为两句、四句构成。调式以宫、徵、商、羽调为主,曲调以五声音阶组成。节奏以正规的拍节呈现,演唱经常以“啊啷”一词开始。演唱者的语调非常丰富,有悲调、喜调、老头调和少女调等。演唱中经常以“赫尼娜”、“哦呐呐”、“也林初”、“匡库尔嗒”等没有实际意义的衬词相衔接,作用相当于汉族民歌中的“哎嘿呦”、“依个呀尔呦”等。
由于赫哲族人口较少,又没有文字,更没有专业的音乐记录者,所以赫哲音乐主要是靠一代代民间艺人、演唱爱好者的记忆、口头流传。赫哲族虽然人口少,却能歌善舞。年纪大的赫哲人都能唱几段赫哲族民歌。这些民歌,是和他们的渔猎生产、宗教祭祀、生活娱乐过程分不开的,大部分民歌都是根据不同环境、不同场景即兴创作而来,再一传十、十传百地流传下来。
过去赫哲人生产方式主要是渔猎,其中以捕鱼为主,生产工具以网船等简单的捕鱼工具为主,因此赫哲音乐素材大多是源于他们的祈渔、织网、捕鱼、食鱼等生活场景。音乐节奏简洁明快,旋律清新流畅,有随波逐流的韵味,有“歌在船头,唱在浪中”之意,曲调和基本节奏大都出于划船的动作,舒展平缓,具有渔家歌谣的特点,既好听又上口,容易记忆和传唱。而有些赫哲族的“嫁令阔”多是妇女们在劳动中哼唱。比如缝衣服时,或是在山上采摘野菜时,都要情不自禁地唱起“嫁令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