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五谷杂粮,难却百病。学会看病,做个聪明的患者,不仅能减少疾病危害,还可以少走弯路,节约看病成本。
实名制是科学就医第一步。实名制就诊可以确保人、身份证、医保卡一致,使患者信息记录准确、完整,避免了就医过程中“张冠李戴”。实名制就医,也相当于病人为自己建立了一份健康档案,医生能清楚掌握患者既往病史、过敏史,使医疗诊断更加准确,也是对医生和患者双方的保护。
看病前做好咨询,备齐资料。初诊病人可以事先通过医院网站或电话咨询,了解应看什么科室,找到最合适的专家。通过114电话预约、网上预约挂号平台、自动挂号机等多种途径预约挂号,再按照挂号条上建议的就诊时间,提前20~30分钟到医院即可,减少在医院等候时间。排除急症可能,初诊可以选择周四或周五,一方面,周一到周三每天上午11点之前是相对就诊高峰期,另一方面,不少专家多周一、周二出诊,周四、周五完成初诊的各项检查,如需进一步治疗或重要决定,能更迅速预约专家号。就诊前要准备好病历、就医卡、医保卡、身份证,之前的检查结果最好按时间排序好,便于医生快速了解病情。如果第二天要做抽血或B超、CT等与消化系统相关的检查,前一天晚上10点后尽量空腹,少饮水。高血压患者要正常服降压药。此外,急诊针对的是危急重症,如心脏病、脑溢血、发烧达到或超过39℃等情况。以治病救人为首任,对资料要求相对宽松。
看病时素颜便衣,想好问题和疑问。面部气色和唇色也是医生判断疾病的一部分依据,因此看病时女生尽量不要化妆,以免掩盖了某些疾病征兆。医生看诊时与每位患者沟通时间有限,讲述病情要言简意赅,提供肯定、准确的答案,大致包括:“我哪里不舒服”、“这种感觉持续多少天了”、“可能的发病诱因”、“在其他医院进行了何种检查”、“之前生过什么病、吃什么药”、“家族史、过敏史”等。列一张“问题清单”,保证在就诊后,对自身疾病有基础的掌握。这些问题一般大夫都会告知病人。主要包括:1.得了什么病;2.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了解病因,未来生活中多加注意;3.这病可能导致什么后果;4.开的这些药都是对症何种症状,服用时间和禁忌等;5.吃药后有无可能出现的反应,如果吃药后不好怎么办;6.是否需要复诊,大概多久。
看病后遵医嘱,定期检查。很多疾病服用抗生素一般5~7天为一个疗程,有些病人服药两三天后自我感觉病好了就擅自停药,等症状“杀回来”又不得不再次求助医生。事实上,治疗不彻底,导致疾病反复往往对身体伤害更大。以高血压为例,这样做会导致血压出现升高—降低—升高的不稳定情况,甚至“反跳”至用药前水平,进而引起心、脑、肾发生严重的并发症。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药,农村有些地区居民健康素养不高,也有些年轻人以工作忙碌为理由等,不仅擅自停药,还拒绝定期复诊。一些指标如果长期不正常会严重损害健康,按医生指导定期到医院复查,才能监控病情变化。
总之,科学就医不仅需要在看病时做聪明患者,更要在日常生活中,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杜绝轻信偏方,自我诊断,有病乱求医等不正确的就医行为。最重要的是理性对待医学的局限性,不盲目把疾病引发的不良后果简单归咎于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和技术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