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方言任重道远 甘坐冷板凳不惧付出
实际上,用方言演唱歌曲来制作一档节目是个挺冒险的事情,毕竟并不是每一种方言都能被全国的观众听得懂,因此节目的受众相对来说就受到了局限,但汪涵并不这么想,“每一个方言片区都有很多的人,比如粤语歌的流行是有局限性还是没有局限性?我想只要好听的东西,它会穿透所谓的语言的阻隔的,所以方言不会成为所谓音乐传播上的一个阻碍。”
谈到方言的目前生存状况,汪涵直言“不是非常好,我们之所以做这样的工作,是我们有个所谓的‘阳谋’,我希望能够通过保护方言、了解方言,把它像非常宝贵的历史切片一样来保护起来。因为方言的消亡我个人觉得是一个趋势,现在孩子都讲普通话,是为了我们能够更好的沟通,大家讲普通话才能走的更远走的更快。我们保护方言是把它像历史切片一样保存下来,让若干年之后大家还能听到自己的祖先曾经就是用这样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爱、喜欢、愤懑、忧郁,诸如此类,就好像我们在博物馆能看到一千年的青铜器五百年前的绘画,但你可以听到一个清朝人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描述他的生活吗?你能听到汉代的人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描述他们的的中正平和吗?你都听不到,这种语言的东西是很珍贵的。”
说起来方言的保护和传承,汪涵便进入了滔滔不绝模式,“全世界的历史都是用语文来记录的,语就是语言,文就是文字,语还在文前面,所以我希望把它赶快收录下来,然后保存。保存的最好方式就是用,每个人都是语言的一个很活的载体,你只要愿意讲方言,你就是一个方言的保护。方言中也有很多古汉语的引申,很多康熙字典里已经沉睡几百年的字,但在方言中还活泼泼的存在着,这是很有趣的。但这种大的趋势不是说我们个人通过一档节目就可以改变的,我们只是尽可能的让他们在我们身边多回响那么十年二十年,能够让我们抓紧时间去做好这个切片,这个保护工作,所以我自己才在这方面做相应的努力,但的确很难,非常难,要做大量的田野调查工作,极其繁琐。做方言研究是个很大的冷板凳,但既然已经认定你可以在这上面做一些事情,甚至是可以获得一些欢乐的话,那就努力的通过各种手段去做吧。”
汪涵在节目中展现出了极高的语言天赋,他说:“这跟我从小生活的环境有关,我父亲从苏州毕业后分到了湖南,那时候有一大批的全国各地的大学生都集中在了湘潭,我们那个片区就有四川人、湖北人、上海人等等,所以我小时候的生活环境经常听到各种方言,长大了后就比较感兴趣,一听就觉得很亲切,一听就会想起来这不是赵大妈么这不是刘阿姨吗,再加上做主持人,和全国各地的嘉宾在台下沟通的时候,如果你能够跟他讲他的家乡话,他就很容易放松。所以后来兴趣就越来越大,然后自己就觉得自己可以做方言方面的研究了,就看些专业的书籍,然后相应的语言学家去接触,慢慢的就走上了这条不归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