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双鸭山6月29日讯 千百年来,“嫦娥奔月”这个古老的传说寄托着中华民族古老的飞天梦想以及对神秘未知世界的渴望。探月工程为中华儿女这一梦想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嫦娥任务以其复杂程度之高、难度之大,被称为中国航天史上第三个里程碑。嫦娥三号任务实现了我国自主研制的航天器首次在地外天体软着陆,并实现了巡视探测。为了保证发射任务的顺利实施,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以下简称空间中心)作为有效载荷总体单位,牵头成立了嫦娥三号有效载荷发射场试验队党支部。本文讲述的就是这个党支部里那些普通的人和那些难忘的事。
任务艰巨,使命光荣
探测器和火箭进入了发射场就意味着工程任务已经到了决战决胜的冲刺阶段,艰巨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有效载荷的发射场工作中存在着很多现实困难,地理气候独特,工作流程异常复杂,工作强度和压力非常大。此外,试验队员来自10余家不同的单位,大家的工作背景、生活习惯存在不同;队伍中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到七成,年轻人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但在较高压力之下长期工作,容易产生烦躁情绪。这些都对试验队的组织工作提出了挑战。
振奋士气成为当时的第一要务。为此,在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任务局、月球与深空探测总体部等领导部门的支持下,空间中心党委牵头成立了发射场试验队党支部,把不同单位、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党员汇聚到同一个团队中来。誓师大会上,院领导向试验队正式授旗。试验队员们对使命和责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斗志昂扬地奔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无私奉献,勇于攻坚
嫦娥三号任务一个凸显的特殊性在于探测器上配置了多枚放射源。在我国航天史上,这是首次如此多种类、多数量地使用放射源产品。
当时,放射源运抵发射场之后保管在专用的核源仓库里。很多人听说后,避而远之,同时对于后期参与放射源安装这一工作也表现出了种种顾虑。“谈核色变”的气氛在试验队里悄悄漫延,无形中给发射任务增添了巨大阻力。
大战在即,军心岂能动摇!试验队党支部敏锐地捕捉到队伍中这一思想波动,快速反应,召开支部大会研究对策,举办涉核专题讲座,组织梳理操作流程,制定应急预案,做好服务保障,最终消除了恐慌,稳定了军心。
几天后,安装放射源的关键节点到了。虽然经过了反复确认、演练和复查,但队员们还是心存紧张和焦虑。这时,支部书记庞红勋神闲气定地走过来说:“大伙看上去都挺精神呐!”一句话就使气氛轻松了下来,“我跟大伙一起上塔,咱们行动吧!”高能所的张承模、崔兴柱,紫金山天文台的胡一鸣,长光所的吴清文、乔克、王智和空间中心的庞红勋,组成了执行放射源安装任务的七人小分队。
发射塔上,在距离地面50多米高、靠近火箭顶端的平台上,悬空搭着仅有一人宽的架板,从架板上俯视嫦娥三号探测器和整个火箭,令人感到紧张——这里就是放射源安装工位。七人小分队走到工位前,按既定程序逐步实施准备工作。放射源的安装人员趴在架板上,翘起上身进行安装,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已经在地面上演练过近百次,而现场实施的难度依然非常大。在操作的过程中,安装人员需要与放射源近距离接触,既要准确无误,又要尽快完成。此时,哪怕出现丁点儿的疏忽,都有可能导致整个任务的失败。操作人员面临的心理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经过2个多小时的努力,放射源全部成功安装到位!时值寒冬,操作人员走下工位时却是汗流浃背。大家一致表示:“在那个特殊环境里,有带头人坐镇,心里踏实,手头不慌”。事后,支部书记庞红勋跟我说“其实,当时我的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了,可是我得给队伍吃定心丸,越是紧张,越要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个经历让人明白了一个道理,在科技创新的雄关漫道上前进,靠的不仅仅是智慧和热情,也需要勇气和信念!
像这样的故事还很多很多。
进驻发射场后不久,试验队需要对有效载荷分系统的一台设备进行真空成像试验。这个试验要求在洁净厂房安装1吨多重的真空罐和一整套试验系统,其中包括排气管道和冷却水管道等。为了防止出现水电气方面的事故,保障整器和场所的安全,现场必须设置全天值班岗。然而,试验总队对场内岗位编制有严格的人数限制,无法为此单独设岗。困难时刻,党支部号召全体党员冲在前面,勇挑重担。在党员的带动下,其他试验队员积极给予帮助支持,在完成各自的本职工作之余,24小时轮流值守,主动承担起看护管路和技安执勤等工作,齐心协力,克服困难,保证了试验的顺利开展。
高能所的张承模老师是一位勤恳认真、受人尊敬的老航天。在发射场,当遇到计划调整,需要延期返京时,他二话没说就留了下来。当年过六旬的张老师带着一丝倦容和一贯的微笑离开发射场后,人们才知道,早在两天前他的降压药就已经吃完了,他是忍受着身体的不适,坚持完成了任务。
空间中心的陈春红是有效载荷总体质量师。有效载荷发射场工作非常紧张,除了8天24小时不间断参加探测器整器联试以外,更有50多个工作项目,需要由10余家单位的30多位工作人员到探测器上实施操作。器上都是精密仪器,对操作精细程度的要求非常高,需要质量师全程指导和监督。在进场一周以后,由于高强度的工作,加之环境寒冷潮湿,陈春红发起了高烧,同时引发颈椎病。医生要求她住院接受治疗,可是她不顾医生的劝阻,强忍病痛,坚守在现场,牢牢地守好了有效载荷的质量关。
试验队中不仅有科研工作者,还有很多后勤服务人员,他们同样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试验队的司机师傅李欣为了支持配合队员们执行任务,在本职工作之余,主动承担起多项后勤工作,成为试验队里的司机、通讯员、采购员、秘书和搬运工。在党员带头精神的感召下,他虽然不是党员,但是他自发地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辞辛劳,甘心奉献。还有许多这样的队员,他们成为了党组织的外延。在任务中,党组织也像对待党员一样带领他们并依靠他们。
总结经验,梳理方法
在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支部建在试验队上”这一做法,嫦娥三号不是首例。在此之前,中心党委就多次依托发射任务,反复研究并不断摸索这一做法,相关工作思路最终在嫦娥三号任务中趋于成熟,梳理出重大外场试验任务中开展党建工作的要点。相关的做法已形成系列报告,多次在中科院京区党委汇报,在此仅以嫦娥三号为例简要说明。
首先,在重大外场试验任务中,通过建立党组织凝聚人心。众所周知,科技创新对于科技工作者的协同能力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可是,很多重大的外场试验又必须由不同单位、甚至不同领域的科研人员临时组建队伍并肩作战,队员相互合作的默契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如何让这样的一支队伍尽快释放出强大的聚合效应呢?党组织在这方面大有可为。虽然队伍中的科研人来自于不同的文化氛围或者学科背景,但是其中不乏党员同志,他们有着共同的理想信仰,履行共同的党员义务,遵守共同的党规党纪,党员的身份已为他们打上了共同的烙印,更何况大家走到了一起是为了完成同一个科研任务,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他们原本就是同一条战线上的战友。而成立党支部和开展组织生活无疑将强化他们对于试验队这个集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也将感染和带动其他队员,从而在试验队中凝聚人心,形成合力,套用时下流行的说法——“让试验队员之间友谊的巨轮扬帆远航”。这便是成立嫦娥三号发射场试验队党支部的初衷。
其二,发挥党组织的保障功能,加强对科研工作者的关怀。在重大外场试验任务中,对科研工作者的关怀主要是解决“三个忧虑”,一是帮助解决主线工作所带来的忧虑。试验任务能否圆满完成,科研难题能否成功攻破,这些是试验队员们最关心的问题,也是试验队员压力和困扰的主要来源,如何引导试验队员发挥集体智慧攻坚克难,是党组织所应负责的。在嫦娥三号发射任务中,试验队党支部通过组织“三查、双想”引导和带领队员们逐一解决技术难题,确保了任务的万无一失。二是帮助解决试验驻地的社会关系所引发的忧虑。在试验现场外围,往往除了各参研单位,还会有驻军部队和当地居民,他们支持与否也会影响到任务的执行。试验队员们大多对当地情况不了解,对于如何处理好这些社会关系往往没有头绪。对此,党支部应该有所行动。在嫦娥三号任务中,试验队党支部组织了生动活泼的文艺活动,并将一些书籍和衣物捐赠给当地彝族同胞,加深了和当地驻军、居民的感情,为试验任务赢得支持。三是,帮助解决试验队员的后顾之忧。对于周期较长的任务,试验队党支部应主动联系后方群团组织和其它支部做好帮扶慰问。例如,在嫦娥三号发射场试验队党支部的协调下,后方的党员轮流帮一些试验队员照顾家中的老人,接送孩子上下学,逐一解决家庭困难,使队员们能够在一线安心工作。
其三,抓住试验任务实战契机,加强对党员队伍的锻炼。外场试验任务紧张有序的工作氛围,有利于科研人员提高实施工程任务的能力,积累协同合作的经验,形成无私奉献的价值观,树立“创新为民”的宗旨意识,从而提升科研队伍的整体素质,尤其能给年轻队员快速成长的机会,让科技创新的事业永远年轻。在嫦娥三号发射任务中,支部为了锻炼队伍专门制定了“三大纪律”,包括没有发射场工作经验的队员要比其他人早一天进场,提前学习工作流程;上器操作前,必须经过充分的地面演练,经质量师确认后方可实施;新队员要主动与老队员“结队成组”,确保任务各个环节稳妥推进。经历了发射任务的实战锻炼,如今很多队员已经成长为所在单位的科技骨干,成为某项工作的带头人;有的试验队员在这个过程中深受党组织感召,积极提交入党申请书。
星火传承,继往开来
如今,嫦娥三号发射场试验队已圆满完成了既定的使命,全体队员已回到了各自的单位和工作岗位,继续迎接新的挑战。但是,“试验队党支部”的模式却依然在不断地发展,“严谨敬业、协同合作、勇于攻坚、无私奉献”的党支部精神已成为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的文化内涵之一。
2016年年初,以嫦娥三号发射场的亲身经历为原型,试验队的党员们编写并拍摄了一部微电影作品,讲述空间科学人追逐飞天梦想的故事。其中,党支部的很多党员都友情出演。这部作品一举夺得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微电影大赛的一等奖,引起了小小的轰动,于是就有人半开玩笑地说:“嫦三的党员不得了啊,探得了月亮,赚得了票房!”
在嫦娥三号任务圆满完成以后,支部的很多成员纷纷加入到其他航天工程型号的研制中。在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等任务中,嫦娥三号发射场试验队党支部的组织经验得到了进一步推广和完善,传承试验队党支部精神的队伍由此不断地得以壮大。如今,他们中的一些人又奔赴了量子试验卫星发射任务的现场,将“试验队党支部”的种子传播到那里,为我国空间科学事业的发展开拓更广阔天地!(李俊 赵悦)
原标题:让党旗与嫦娥同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