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e网超市 > 今日龙江 正文
同江:赫哲人民走上幸福路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16-05-31 09:17:47

图为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八岔村村民们走在鲜花环绕的新居路上。黑龙江日报记者邵国良摄

  黑龙江日报记者姜斌孙佳薇

  三江沃野,山水纵横。

  沿着同抚公路驱车向北行驶,记者前去叩访总书记刚刚来过的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八岔村。放眼望去,碧波如镜的八岔河宛如一条玉带,从黑黝黝的大地上蜿蜒流过,映衬着八岔村——这个古老的少数民族赫哲族乡民的居住地之一。

  这座往昔与江河、森林相依而居的小村落,而今,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村民们已从单一捕捞到渔农并重、再到多业并举,正在走上一条超越自我的发展之路。村民们逢人就讲,24日下午一场喜雨犹如甘霖而降,习近平总书记冒雨走进村里,使这个只有198户居民的小渔村立刻沸腾了。“总书记来看望我们,既是对赫哲人的亲切关怀,也是对赫哲族未来发展的巨大鼓舞和激励,他温暖了我们的心。”八岔村村民们在与记者交谈时,依然沉浸在幸福中。

图为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八岔村新貌。

图为八岔村村民们走在鲜花环绕的新居路上。黑龙江日报记者邵国良摄

图为2013年被洪水淹没的八岔村。资料片

图为尤秀云在演示制作鱼皮衣方法。黑龙江日报记者邵国良摄

图为尤桂兰老人向黑龙江日报记者讲述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她家中看望的一幕。黑龙江日报记者邵国良摄

  黑龙江日报记者姜斌 孙佳薇

  三江沃野,山水纵横。

  沿着同抚公路驱车向北行驶,记者前去叩访总书记刚刚来过的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八岔村。放眼望去,碧波如镜的八岔河宛如一条玉带,从黑黝黝的大地上蜿蜒流过,映衬着八岔村——这个古老的少数民族赫哲族乡民的居住地之一。

  这座往昔与江河、森林相依而居的小村落,而今,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村民们已从单一捕捞到渔农并重、再到多业并举,正在走上一条超越自我的发展之路。村民们逢人就讲,5月24日下午一场喜雨犹如甘霖而降,习近平总书记冒雨走进村里,使这个只有198户居民的小渔村立刻沸腾了。“总书记来看望我们,既是对赫哲人的亲切关怀,也是对赫哲族未来发展的巨大鼓舞和激励,他温暖了我们的心。”八岔村村民们在与记者交谈时,依然沉浸在幸福中。

  总书记深情寄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5月25日,雨后的八岔村空气清新,记者一行三人来到村里。漂亮的乌日贡广场上飘散着青草的清香,一幢幢新颖的别墅,使人仿佛置身于画卷之中。还沉浸在喜悦之中的村党支部书记尤明国告诉记者,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时,还向赫哲族代表询问起了赫哲族同胞的生产生活情况,并转达了他对大家的祝愿。时隔两个月,总书记就来到了这里。总书记的话语还声声在耳,冒雨看望村民的场景已经铭记在心。“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样一个场景:大雨中,总书记和送别的村民一一握手,100多人一个人也没落下。”在82岁的尤桂兰大娘家里,一幅鱼皮画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画面表达的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寄语赫哲人民的喜悦之情。尤明国说,这是村民们为表达心情连夜赶制的,将来这幅画要放在同江市博物馆里。

  “总书记是第一次到赫哲族居住的地方来,他十分关心八岔村2013年8月遭受特大洪水灾害后的重建情况。”尤明国说,在灾后重建中,在国家给予相关粮食和资金补助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协调大庆石油有限公司投资1.6亿元援建八岔赫哲新区,使480名赫哲群众喜迁新居。他当时告诉总书记,“特大洪灾使全村家园被毁,在党和政府关怀帮助下,很快战胜灾害,家家住上了新房子,生产生活有了新发展,收入水平有了新提高。”总书记回应尤明国说,我们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说到就要做到,今后党和政府还会关心支持大家。“听了这些话,我们更是信心倍增。”尤明国对记者说。

  从三年前家园被毁到现在住进风景怡人的新村,尤桂兰大娘连声感慨现在的生活太幸福了,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如今其乐融融,家里在显著位置摆放着老人当年在北京中南海受到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时的照片,如今又见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真是没想到,太激动了!”摩挲着照片老人抚今追昔回忆起以往的岁月。在赫哲族的习俗中,女子也要从小经受生活的磨炼,出江捕鱼是必须学习的技能,尤桂兰曾和男人们一样以渔为业。在经历了鱼类资源逐年减少,生产、生活水平徘徊不前的阵痛之后,尤桂兰所在的八岔村和其他赫哲族村落一样在党的兴边富民政策引导下,终于走出一条超越自我的发展之路。如今,和小儿子褚艳秋住在一起的尤桂兰浸润在家乡日新月异变化后带来的幸福感里,一家人通过捕鱼、流转土地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褚艳秋说,总书记说话很亲切,就像自己家人一样,尤其听到总书记说在祖国大家庭里,56个民族是亲兄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内心很激动也很温暖,现在村里人对未来发展充满了希望。“总书记的心里惦记着我们赫哲人。”褚艳秋感慨地说。

  吴桂凤,一周要在八岔村赫哲文化传习所教授两次伊玛堪的课程。24日,是吴老师授课的日子,她正准备给学员讲第八讲《木杜林莫日根》的片段。

  “就在我讲课时,总书记站在教室门口,当时我们太惊讶了。待我们回过神儿,高兴地给总书记唱了两首歌曲,一首是《乌苏里船歌》,另外一首叫《乌苏里邙目》。”吴老师说,总书记在观看完教学后,赞扬伊玛堪说唱很有韵味。总书记还表示,《乌苏里船歌》唱的“船儿满江鱼满舱”的美好画面早就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总书记的话给了我继续把赫哲文化传承下去的动力,虽然我今年60岁了,我还有激情,传承伊玛堪说唱的热情不会减。”吴桂凤激动地对记者说。

  历史性变迁赫哲族走出一条不平凡的发展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勤劳奋斗,中华民族一定会更加兴旺发达,各族人民生活一定会更加富足美好。尤明国说,一定要将总书记的嘱托和关怀化作前行的动力,书写出一份八岔村的新答卷。

  爬山卧雪,逐水而居,赫哲族是一个饱经沧桑和磨难的民族,千百年来在这片与自然相依而居的世界里,“莫日根”英雄的性格已经融入他们的血液。对他们来说,下江捕鱼是世代传承下来的难以改变的生活习惯,艰辛中带着豪迈。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定居的生活开始让赫哲人有了新的选择。赫哲族经历了从几近消亡到定居渔猎、从单一捕捞到渔农并重、再到目前多产业并举发展的历史性变迁。

  在八岔村活动中心,四块展板展示着这个小渔村的发展历程,已经从单一的渔业生产发展成集农业种植、畜牧养殖、水产养殖、商饮服务、民俗旅游等多业并举的多元经济发展新格局。尤明国说,现在村里资源优势、民族优势和生态优势日益显现,昔日的小村落“涅槃重生”了。对于八岔村未来的发展,尤明国说心里已经规划好了蓝图,调优种植结构、培育特色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我们要科学规划,建设民族式、低碳环保的新农村。”

  八岔村是赫哲人走上发展之路的一个缩影。同江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赫哲族的发祥地和主要聚居区,现有赫哲族人口1565人,约占全国赫哲族总人口的1/3,主要居住在街津口和八岔两个赫哲民族乡。多年来,同江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深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着力改善赫哲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上世纪90年代,由于江水污染和过度捕捞,使鱼类资源逐年减少。针对这一情况,在国家省市的政策扶持下,同江市委、市政府积极引导少数民族群众转产,抓住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扶贫开发的机遇,突出抓好民族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努力增加群众的收入,逐步形成了种植业、养殖业、民族特色旅游业等多元民族经济结构。在各级民委的支持下,投资300万元建设了集繁育、养殖、观赏为一体的名优特鱼养殖基地,赫哲人实现了从捕鱼到养鱼,从养鱼到放流的历史性跨越。

  现在提起街津口,人们首先想到的关联词是特色旅游和鱼皮画。如今,除了旅游业搞得红红火火之外,这个渔业村的鱼皮衣、鱼皮画等传统工艺品的制作销售已成气候。

  65岁的尤秀云在24日总书记参观赫哲族民俗馆时负责讲解工作,那天她盛装着身,穿了一身鱼皮衣。尤秀云说那一天将永生难忘,“没想到总书记对鱼皮画那么感兴趣,从鱼皮画的制作到渔具的有关情况都进行了具体询问,我感到很自豪。”除了能够缝制流传千载的鱼皮衣,尤秀云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街津口民俗文化馆的讲解员。尤秀云说,从邮局退休后考了导游证,“人们常说,人过半百不学艺,可我喜欢我们的民族文化,喜欢看到游客来这里了解我们的生活,现在展览馆的一套解说词都是我自己写的,现在在旅游旺季街津口旅游风景区能迎来二三千名游客,能够在这里向游客传播民族文化这是让我感到很幸福的一件事。”

  记者从同江市政府了解到,如今,在政府的积极鼓励下,同江两个民族乡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街津口赫哲族乡建设成为国家级的旅游名镇,全力打造“赫哲故里”和“赫哲第一乡”品牌。街津口赫哲族旅游景区正积极争创4A级景区,积极筹建争创国家级赫哲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近年来两个民族乡年均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00多万元。

  保护民族文化传承并延续记忆中的美

  伊玛堪说唱很有韵味,总书记的这句赞扬让吴桂凤激动不已。伊玛堪说唱的魅力不言而喻。由于赫哲族是一个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民族,保护并传承伊玛堪说唱显得尤为迫切。

  在八岔村赫哲文化传习所,一曲曲悠扬的歌声正不时传出。记者被吴桂凤老师清新而又嘹亮的伊玛堪说唱而感染,被赫哲族人的古老文明深深打动。这个依江而居的民族一直守望至今的民族文化——伊玛堪说唱之于赫哲人,是存续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的民族史诗。吴桂凤说,现在家族有近百人从事伊玛堪说唱的传承,大家除了在传习所教授学员外,还通过几个微信群进行交流或者网络教学,现在最小的学员只有五六岁,她指着身边的一位中年人说,这是我的侄子吴宝臣,他是伊玛堪说唱国家级传承人。

  吴宝臣的爷爷吴连贵是赫哲族的民间艺人,在国庆30周年时,还应邀到人民大会堂进行过表演,虽然爷爷从来没特意教过他,可吴宝臣从小耳濡目染,偷偷学会了伊玛堪说唱,现在成为伊玛堪说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对记者说:“如今党的政策好,在传习所免费学伊玛堪说唱,大伙的积极性很高,大伙学着有奔头。”

  尤秀云除进行鱼皮画的制作外也是伊玛堪说唱省级传承人,也和家里人进行着伊玛堪说唱的传承。“我们学员现在学起来更有劲头了,我们现在都上电视报纸了,伊玛堪说唱火起来了,以后将影响更多的赫哲人学习伊玛堪说唱。”学员李淑云大着嗓门对记者说,现在我们微信群里传的都是总书记观看我们唱歌时的视频和图片,这是个巨大的鼓舞和激励。

  作为英雄史诗的伊玛堪说唱,其价值早就被专家学者所认识。赫哲族的历史、宗教、文化、科学、传统、知识、习惯等都靠言传身教,伊玛堪说唱体现了赫哲族的全部精神信仰和追求。

  据同江市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介绍,多年来,赫哲族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传承工作,在国家、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同江市委市政府的努力下,取得了很好成效。特别是伊玛堪说唱的抢救、保护与传承工作,更是列为重中之重。目前,同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关于伊玛堪说唱抢救、保护和传承计划,包括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培养和扶持,新传承人的发掘和重点传承人的培养等等。为履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16年如期兑现赫哲族伊玛堪说唱保护有关承诺,同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会在伊玛堪说唱的抢救、保护与传承的工作更上一步。

  自伊玛堪说唱2006年5月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尤其是2011年11月成为我国第七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级急需保护项目以来,伊玛堪说唱代表性传承人的地位、环境不断提高。

  大江的碧水,滋养着赫哲族人,而经久不衰的渔歌,正在三江大地上传唱。

原标题:同江:赫哲人民走上幸福路

作者:    来源: 东北网     编辑: 贾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