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广西桂林阳朔西街被水淹变“泽国”,游客出门“观海”。

4月6日,一场暴雨过后,武汉江城大道场景。

5月8日,湖南省道县遭遇大暴雨致内涝。
编者导读
入汛以来,我国南方地区降水明显偏多。国家防总已多次强调今年“发生大洪水的可能性很大”“应以防御‘98+’长江特大洪水为目标”。目前的天气形势与气候特点与1998年时有何异同?我们在应对手段上又有哪些进步?《中国气象报》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前期天气特点与1998年相似
东北网双鸭山5月11日讯 据国家气象中心介绍,自今年3月21日我国入汛以来,截至本月初,南方地区已出现12轮降水过程。而在1998年同期,南方地区共出现8轮降水过程。
事实上,不仅仅是“3月下旬以来降水较多”这一条,今年入汛前后的诸多天气特点也与1998年有相似之处。譬如,从上一年入秋以来,降水量都呈现整体偏多态势;在当年华南入汛前,江南地区均遭遇春季连阴雨天气。而目前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控制面积之大、强度之强亦与1998年情况相同,副高控制范围也较为相似。
今年入汛前的气候背景也与1998年相似。2015/2016年的冬季气温较常年偏高0.3℃,这与1997/1998年完全一致;2016年寒潮活动较为频繁,在3月出现了两次寒潮天气过程,而1998年的3月也出现两次寒潮过程。
同处于最强厄尔尼诺事件次年
重要的是,1998年是20世纪最强厄尔尼诺事件次年,副高强度异常强大并在7月份出现异常摆动;而2016年则是1951年以来最强厄尔尼诺事件的次年,副高强度同样呈现强盛态势。
影响我国汛期降雨的主要是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以及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副高北侧是两者相遇的主要区域。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室正研级高级工程师、首席专家周兵表示,厄尔尼诺可以持续地改变区域环流,可以激发出菲律宾到南海的反气旋性高压环流系统,这一环流系统叠加在副高上,随着季节进程可直接影响我国汛期降水。
在厄尔尼诺事件次年夏季,由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高,沃克环流(赤道海洋表面因海水温度东西差异而产生的纬圈热力环流)减弱,导致西太平洋副高增强、位置偏西偏南,同时东亚夏季风偏弱,暖湿气流北上势力不强,冷暖空气交汇产生的季风雨带偏南,从而导致长江中下游多雨,华北和黄河一带少雨、易干旱。
1998年之所以出现“世纪性洪水”,从气象因素上看,主要是在厄尔尼诺影响下,副高活动导致雨带摆动异常。当年6月中旬,雨带第一次北跳至长江中下游,当地出现持续两周的梅雨;6月底雨带北跳至华北和东北;7月17日,雨带异常南落至长江和江南北部,当地出现“二度入梅”;8月,长江上游暴雨频繁。在1998年汛期,整条雨带多次“光顾”长江流域,其中6月12日至27日的过程持续时间长达16天。
由此可见,厄尔尼诺对汛期天气气候的影响是深远的。国家气候中心预计,尽管此次厄尔尼诺事件预计将在今年5月结束,但值得注意的是,大气对超强厄尔尼诺事件的响应还会持续,这种响应会在主汛期尤其是6月至7月梅雨季进一步显现或放大。
降水频次与强度超过1998年同期
当然,今年的情况与1998年也非完全相同。国家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马杰指出,与1998年同期相比,今年3月21日以来,华南、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的降水过程更多、强度更强,过程累计降雨量也更大;出现了8次区域性暴雨过程,次数上远多于1998年同期;雨带南北摆动情况也比1998年同期频繁,摆动幅度也更大。1998年我国入汛时间为4月12日,比今年要晚23天,抛开气象监测站点分布密度等因素影响,主要在于今年南支系统所处位置不同,也更为活跃。
周兵则认为,从气候角度来看,今年我国主汛期气候面临着更大挑战:全球变暖从1998年“加速启动”,刚刚过去的2015年是1880年以来全球最热的年份,全球持续增暖的背景,使得我国主汛期出现暴雨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风险显著增加;此次厄尔尼诺事件的峰值强度、累计强度、持续时间和发展过程中月平均海表温度高于2℃的时间均为1951年以来最强或最长,这不仅进一步增加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出现的可能性,还加大了气候预测的难度。
正是基于上述考虑,人们需要以1998年为标准,做好应对大洪水的准备。
地上长城
三峡大坝为防洪作贡献
2009年,三峡工程基本完工。2010年汛期,三峡枢纽挡水及泄洪设施按设计最终规模运行。
2010年7月22日,峰值超过1954年和1998年的特大洪水安然通过长江中游河段。三峡工程的防洪减灾作用,得到一次验证。
那么,三峡工程防洪标准到底有多高?三峡枢纽梯调中心副总工程师赵云对此曾做过解读。
从工程本身来讲,三峡工程的设计标准是可防千年一遇洪水,校核标准是可防万年一遇洪水再加10%。即,当峰值为98800立方米/秒的千年一遇洪水来临时,大坝本身仍能正常运行;当峰值流量为110000立方米/秒的万年一遇洪水再加10%时,大坝主体建筑物不会遭到破坏。
长江最险的荆江河段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即遇百年一遇洪水,流量峰值达83700立方米/秒时,经三峡水库调蓄后,可不超过56700立方米/秒,沙市水位不超过44.5米,不必启用荆江和其他分蓄洪区。
按设计标准,三峡库容达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为221.5亿立方米,相当于4个荆江分洪区的蓄洪量。
这,无疑会使长江防洪能力提升一个新台阶。
观天法眼
气象预报能力提高几何?
孙楠黄彬
降水预报更加精细
上世纪90年代初,数值预报刚刚兴起。1998年我国天气预报技术正处于由传统经验型预报向人机交互现代预报的转型期。在当时的技术力量下,经验丰富的预报员把预报做到极致,17轮强降雨过程无一漏报。
而今天,降雨预报更精细了。预报员会坐在电脑前,查阅实时数据资料、国内外各类先进天气预报数值模式,通过实时通信系统和各级预报员视频会商。以前画出一个100毫米的大暴雨圈,都需要极大勇气。具体会下多大,需要借助数值预报。如今,客观预报技术提高了降水预报能力,集合预报系统增强了极端天气的可预报性,以往“画圈”的预报模式被改变,格点化定量降水预报技术,能够预报5公里范围内的降水。
“1998年人们通常只能知道所在城市未来3天的预报,而今,城市3天预报被不断细分,人们可以获取周边3小时、6小时、12小时、24小时的降雨预报。”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室短期科科长符娇兰介绍。
预报时效更加延长
此外,预报时效也在延长。中央气象台在2015年实现了逐日发布“未来20天内的过程预报,10天内降水的落区及量级预报”。这意味着,每天都可以知道未来20天会下几场雨,未来10天的雨会下多大。
“1998年前后,当时的国内外数值模式预报时效短,分辨率和准确率均较低,如欧洲中心只发布到7天的预报,可用时效只有不到5天,而日本传真预报图也只发布到4天。”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室高级工程师马杰说。随着数值模式的不断进步,预报员不断加强对数值产品进行解释应用、再次开发和订正,很多预报产品从无到有再到精,改变了此前预报员面对中长期预报只能靠“估”而非“算”的情况。
2013年,面对南方大范围持续高温,中央气象台提前15天预报高温会减弱;2014年,提前25天预报APEC期间的11月12日左右有冷空气过程。
而这样的提前预报能力,无疑也会给应对气象灾害提供更多的应对空间。
原标题:今年天气会不会出现“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