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双鸭山3月25日讯(丁宁 武童) 3月21日扎龙保护区首次尝试集中野外投食,本报记者跟随保护区工作人员深入湿地腹地采写投食全程;
23日,保护区观测到
多处投食点有回迁野鹤觅食;
24日,本报记者清晨出发,
再次深入湿地腹地,
拍摄回迁的候鸟……
爱护大美湿地,呵护回归候鸟。3月21日,扎龙保护区首次尝试集中野外投食,为迁徙归来的丹顶鹤等候鸟,备好第一顿“开胃大餐”,确保湿地的禽类,开春不挨饿,顺利开生“娃”……
21日上午,天空阴霾,本已回暖的湿地突然降温,这让所有的“扎龙人”心头一紧,眼瞅大雁、野鸭、丹顶鹤等归乡大军将至,一降温,鸟类消耗加大,恰巧开春湿地水草荒芜,鸟类势必“饥寒交迫”,当繁育期撞上“闹粮荒”,小家伙们如何挨得了。于是早已策划多日的创举,开始实施,数辆载满“粮草”的车辆驶出保护区,向东南西北各方向湿地深处奔去,大家心里都在敲鼓,2000斤玉米能否喂得饱、喂得好饥肠辘辘的回归鸟禽们?
先去哪儿?哪儿将能有野鹤?引导车上的扎龙自然保护区保护站站长陈冰卓与专家们一致决定先去长沟村,“因为去年秋天,央视曾在该村外苇塘里,拍摄到野鹤活动。”一行人顶着寒风,兵发长沟。约一小时后,弯弯曲曲的村路终于到了尽头,无路可走的野地里,车子颠簸起伏不断,十余人分坐在4辆车里,就像钻进一个个铁罐,如“过山车”一样,强忍着被颠散了架,颠断了“魂儿”,向湿地深处前进,再前进,尽量的离人烟远一点,离野鹤活动区域近一点。当确定去年野鹤活动地域到达后,车子停下,人们下车后,稳稳了颠得发晕的身子,开始投食。一袋袋玉米用桶分装后,撒向了苇塘的空地。在不远处,保护区工作人员又用芦苇搭建起简易的观察掩体,“我们将会派人悄悄来观测,看看这个尝试能否起到作用,野鹤等迁徙而归的禽类,能否找到这里,吃饱肚子。”陈冰卓称,“不辞辛苦的远道而来,撒下的不仅是玉米,更是我们保护区人的智慧与期盼。”
长沟村一去一回,天已过半,大家返回保护区,匆匆对付一口午饭后,又沿着“八支干”向团山子屯西边赶去,无论如何,也要把“给养”在天黑前送到保护区外围湿地深处,让鸟儿们能吃上一顿“家乡人”的见面礼。记者对八支干灌渠的大名早有耳闻,当初“扎龙缺水”,惊动社会各界,政府拨巨资,实施引水工程,源源不断的清水就是从八支干日以继夜地支援扎龙湿地,让口渴的保护区重新焕发生机。
因车轮不停颠簸,记者看在眼里的八支干美景顿然失色,一条好端端的“玉带”忽上忽下成了“断断续续”的河带,大家只是盼着早点能到目的地。又是一小时左右的车程结束后,在团山子屯西边苇塘空地,工作人员再次抛撒了玉米,搭建了掩体,一切完工后,众人继续向另一处集中野外投食地点哈青岗子赶去,天色渐晚,没人想休息一下,都怕误了大事,误了鸟吃食儿。
“其实我们虽然有理论根据,但并无成功案例,这2000斤的玉米投食,只是首次尝试,心里都没底。”由于时间紧迫,无法专访,记者只好在投食空隙,与陈冰卓简单聊了几句,他介绍,“保护站从保护区成立就有,职责重要,意义重大,保护区里的所有禽类都是保护对象,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担负起保护区外,周边湿地区域的巡视,特别是春季,我们更要加班加点去巡查,可以说,40名保护区工作人员与10名森林公安人员一同上路,每天周而复始地颠簸在长沟、哈青岗子等苇塘深处,一旦发现有野鹤等禽类,就及时记录汇报,若有受伤的鸟类,更要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及时救护。从目前观察情况来看,今年迁徙而归的鸟类总体情况与去年大体一致,无论是数量与时间变化不大。3月初,保护区及周围湿地,已陆陆续续出现了大量野鸭、大雁,但丹顶鹤与灰鹤、白鹳等禽类数量尚不算多,正好也给我们留下了投食良机,如果晚了,我们的尝试就没意义了。”
统计已无意义,因为救鸟就跟救人一样,“见到一只救一只,只管救就是了,没人去计数。”陈冰卓告诉记者,“保护区周围的村民都懂得保护鸟类,保护丹顶鹤,没人去伤鸟害鸟,都是护鸟爱鸟,发现有受伤的鸟类时,都特别主动地告诉我们,并能积极配合救治。”
首次尝试很快就有了结果,23日,多个投食点传来喜讯,周围已发现丹顶鹤、灰鹤、白头鹤、大雁、东方白鹳等大型禽类,这些归家的贵客们,开始享用家乡人备下的“开胃大餐”,保护区投食的一切努力都没白忙。
24日清晨,本报记者再次驱车前往扎龙,深入湿地腹地,在八支干灌渠附近,静心潜伏,用镜头捕捉那一只只美丽的身影……
古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仙鹤之美誉备受人们尊崇,但因近代人类无序开发与野蛮扩张,人鹤间,上演了并不对等的“自然法则”之争。如今,扎龙保护区越发名扬天下,只因在这里,人与自然再次回归到和谐相处之道上。扎龙不仅诞生了“人类繁育丹顶鹤”的奇迹,更有了野鹤逐渐繁衍兴盛之势头。春回扎龙,保护区上空,振翅翱翔的“仙鹤”再次赢得了世人的赞许与认可……
原标题:候鸟回家 悠然天地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