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双鸭山3月22日讯 随着最新科技和武器装备不断应用于现代战场,战争的突然性、破坏性和残酷性较之以往更加突出,甚至有“初战即决战”“发现即摧毁”等说法。面对“秒杀”性质的战场,除了要加强武器装备建设,优化指挥体制外,亦应居安思危保持精神上的常备不懈。
透过历史不难发现,长期的和平环境很容易消磨社会的尚武精神,使人们耽于安乐,忘记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侵略者在欧洲和亚洲战场上的突然袭击之所以得逞于一时,就在于他们在战前做了充分准备。在实施突然袭击前为隐蔽战争企图,通常都采取各种手段进行政治欺骗和战略伪装:或高喊“和平”“友好”的口号,在思想上麻痹对方;或利用谈判手段签订各种条约作掩护,秘密完成作战部署,并对侵略计划进行严格保密。为达到战争的突然性,有的国家甚至不宣而战,先发制人,将事先早已动员好的大量军队进行秘密集中和展开,选择对方戒备松懈的时间和地点,出其不意地发起进攻,“闪电般”摧毁对方的抵抗能力。相反,遭受突然袭击的国家往往存在思想麻痹,在绥靖主义影响下有畏战和厌战情绪,有的一味追求和平安逸生活,对事关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战备工作持消极态度,未能及时作好迎战准备。正所谓“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面对突然袭击仍然大行其道的现代战争,只有思想上高度重视国防,始终绷紧安全这根弦,才能未战防患于未然;既战有效应对,使敌占不到便宜。
为此,必须全面加强战备精神培育。早在100多年前,德国首相俾斯麦曾经说过一句名言: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在“萨尔瓦和色当胜利的荣誉属于日耳曼的小学教师。”这是因为在19世纪中叶普鲁士追求国家统一时,为增强整个民族的自信心和战斗精神,从小学开始,就对孩子们进行自强不息的教育,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以致孩子们长大入伍后,作战非常勇敢,终于取得了萨尔瓦和色当这两次重大战役的胜利,统一了德国。应该看到,战争的最后胜利与战前的长期精神塑造是分不开的,其中对尚武精神的培育尤为重要。倘若把战争仅仅看作“动员令”发布之后的事情,那就很容易受制于敌而遭失败。相反,如果始终不渝抓紧国防教育,打造战备教育和尚武精神的钢铁长城,国家和军队就会产生打败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打败的强大精神力量。
同时,必须发展先进的军事思想。军事思想落后,不能适应德国“闪击战”的新特点,是二战初期欧洲一些国家失利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现代战略远程兵力兵器的发展和使用,以及一些国家“先发制人”战略的提出,更是使突然袭击的可能性大增。事实上,近几场局部战争实践表明,突然袭击几乎是现代战争最常用最有效的开战方式。而且战争初期的胜负,对整个战局的影响非常巨大。因此,必须切实加强军事理论尤其是反突袭作战研究,不断清除军事思维中的落后观点和陈旧桎梏。真正做到以更多的胜算应对未来战争,以充分的准备应对初战。
和平时期,尚武精神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在全社会形成尊敬和热爱军事职业的良好风气。古罗马在强盛时期,它的居民有一种为保卫祖国而尚武、任勇的传统。后来外患解除了,生活安定了,罗马人不再以服兵役为光荣,而用雇佣兵保卫国家,强盛的罗马也不可避免地衰亡了。与此相反的例子是现代国家瑞典,它在1814年宣布为中立国,两次世界大战都未介入,被称为世界“花园”国家,但它的民防建设水平居世界前列。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纳粹德国曾企图对其实施武装占领,正是由于瑞典严阵以待,希特勒才被迫放弃入侵行动。可见,是否尊敬和热爱军事职业,影响着社会的尚武精神,也事关从威慑到作战的各个环节,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周自扬)
原标题:“秒杀”的战场更需要尚武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