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双鸭山3月7日讯(记者 朱悦)3月5日是第53个学雷锋纪念日。1962年8月15日,年仅22岁的雷锋因公殉职。直到今天,提起雷锋这个响亮的名字,很多人还会不惜赞美之词,去表达对这位英雄的钦佩之情。他曾在日记中写道: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着你生活的岗位……今天,雷锋自强不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依然在鼓舞着很多人,59岁的王荣华就是其中的一位。
发挥余热传播雷锋精神
在雷锋团的三年是王荣华永生难忘的一段经历。王荣华1978年春天入雷锋团服役,因入伍前就对雷锋十分敬佩,有幸加入到雷锋生前的部队,让他觉得十分自豪和骄傲。在雷锋团受到雷锋精神的熏陶,对雷锋事迹的耳濡目染,这些深刻的教育都让王荣华下定决心:将来要做“雷锋”一样的人。
王荣华1981年退伍后到市口腔医院工作,先后在市卫校、哈医大口腔系学习和进修,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掌握了专业的知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1997年成立自己的牙所。现在,一提到中集八马路门诊口腔科,很少有人不知道;一提起王荣华,很多人会竖起拇指或者认可地点头。
走进牙所,墙上的“岂能尽人如意只求无愧吾心”十二个红色的字十分醒目,这是王荣华的做人准则。开办牙所19年来,王荣华不知道帮助了多少人。免费上门为患病及行动不便的老人服务;为老人、残疾人减免治疗费用;“独揽”孤寡老人的牙齿问题……他甚至已经忘记了很多帮助过的人和事,而那些被他帮助过的人和他的同事却因他的所作所为而受到感染和触动。
看见困难的患者,王荣华经常会不收取费用,免费诊治。但是碰到那些不好意思、执意要给钱的患者,王荣华就会说:“不用考虑实际费用,你能承受多少就给我多少。”很多时候,患者给的钱都不够成本的开销。然而,王荣华不在意。他说,现在自己有这个能力去帮助别人,那么就不计较得失。
他是多个老人的“儿子”
谈起老年人,王荣华总是多了一丝怜惜和心疼。他觉得,老年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应该受到关照。80几岁的彭子荣是一位孤寡老人,平日靠捡矿泉水瓶维持生计。王荣华免费为她换了好几口烤瓷牙。“这个大娘的牙总丢,已经不记得换了几套了,反正这19年中,她的牙坏了,我就给她换。”王荣华笑着说。王荣华把很多和彭子荣一样的老人当成自己的家人一样,一个电话就会放下手头的事马上赶往他们家中。
这些年,一共帮助了多少人,王荣华说不出这个数字,而他的同事曾经一个、两个、三个地数着,后来也数不过来了,唯有墙上一面面的锦旗提醒着他,也鼓舞着他。记者对墙上一面写有“科技尖兵时代精英荣华春暖求恩医风”的锦旗产生了兴趣,王荣华告诉记者,这位患者是在儿子的陪伴下来到牙所,老人牙痛已有半年的时间,这半年吃不好睡不好导致老人精神状态不佳,但是因为老人的心脏不好,所以包括哈尔滨在内的很多家医院都被拒绝为老人诊治。因为别人介绍,儿子领着母亲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前来诊治,没有想到王荣华会很快解决了老人的痛苦,母子俩都对王荣华感激不已。现在,老人没事就来牙所坐坐,和王荣华聊聊天。
“我看着很多老人,就能想起我的父母,如果我的父母在经历这样的疼痛,我会挺身而出,那么面对着父母一样的老人,我有义务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们”王荣华说。因为有一些牙所不愿意收治棘手的患者和老年人,更因为王荣华贴心为老人服务的热情,现在来诊所的老年人居多,经常出现10来个人排队等候的情况。很多老人成了店里的常客,每当听到老人们说“我又来给你添麻烦了”的话语时,王荣华总是笑着说:“我最不怕的就是麻烦,我愿意为你们服务,看见你们高兴我就高兴。”这些暖心的话,让老人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引进新技术满足缺牙患者的需求
除了有精湛的技术,最重要的是有一颗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心。因为站在患者的角度上切身去考虑牙疾所带来的疼痛和不便,所以促使着王荣华必须要掌握最新的技术,这样才能有能力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更好的服务。看着一些人因为牙齿缺失而影响生活和美观,王荣华心里很不是滋味。2011年,王荣华引进韩国高端的设备和技术,并向国外专家学习先进的种牙技术。
几年来,王荣华深刻地意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自己也需要不断丰富和提高技术。目前,中集八马路门诊口腔科已是我市一家可以种牙的医疗机构。这不仅免去了患者到外地求医的高费用,方便了患者治疗,也弥补我市在种牙领域的空白。尽管如此,王荣华在全国同技术领域收费几乎是最低的,因为他看中的不是挣钱,解决患者在牙齿方面的困扰才是他追求的目标和方向。“恢复患者缺失牙齿的功能和美观,保护周边牙齿的正常使用,满足患者的需求,我就知足了。”王荣华说。
希望“雷锋精神”感染更多人
王荣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着身边的同事和朋友,他已经带领很多人加入到做善事的队伍。因为不计回报,王荣华不知付出了多少金钱和感情,他不觉得这是损失,反而觉得是一份珍贵的宝藏,是人生路上收获的难能可贵的“果实”。
王荣华的朋友总结道:“王荣华有两个支柱,一个是白求恩精益求精的医德,一个是雷锋乐于奉献的品质”。
在被问及如何看待雷锋精神时,王荣华坚定地说:雷锋精神永远不能丢。他认为,踏踏实实做事,本本分分做人,实实在在的东西永远胜过肤浅表面的浮华。在王荣华心里,帮助别人过后心里的舒服感和自我的满足感是什么也不能替代的。他没有想过自己做好事要做到什么时候,或许是做到自己做不动的那天吧。他只是希望,人人都做好事,做善事,每个人都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更多人,更希望年轻人能继续发扬雷锋精神并把这种精神一一代代传承下去。
记者手记:上世纪90年代,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感动了无数人。有人曾评价:雷锋精神是一座丰碑,是万千民众的一个精神的皈依点。而瞻仰这座丰碑,你就会多一个沸沸扬扬的生命热源,你的人生也会增添一股滚烫的力量,开始浩大而勃发。
习近平主席指出,雷锋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雷锋的身影虽然远离了人们的视野,但是雷锋和他的精神是永垂不朽的,相信未来会诞生无数个“雷锋”,并把这种精神传承和和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