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黑土地 魅力双鸭山
东北网双鸭山1月22日讯(记者 杨军 王司东)从湿地之都的风光与和谐,到北大荒原始生态的山水相融,从挹娄古都的神秘和苍茫,到赫哲族人如火的奔放热情;从雁窝岛的绮丽和富饶,到乌苏里江传颂的悠扬渔歌,我市旅游资源在祖国的北疆铺开了富丽的画卷。如今,正借助加快建设黑土湿地旅游核心区的契机,全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双鸭山特色旅游文化品牌。
作为黑龙江省唯一兼有“大矿藏、大粮仓、大森林、大湿地、大界江”的双鸭山地处北大荒核心区,拥有灿烂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旅游资源,仅可开发的历史文化、社会和自然旅游资源350多处。
依托文化资源,树立旅游品牌。借助独特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资源,我市深度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科学编制了《双鸭山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确立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行业自律、社会参与”的旅游产业发展机制,明确了旅游资源培育开发方向和重点,今年更是按照市委提出的建设“四大产业区”战略目标,以发展北大荒黑土湿地旅游产业为重点,加快建设黑土湿地旅游核心区,使我市旅游品牌定位更加明确,促进旅游产业体系的形成。
蓝天、青山、碧水,绿树、花草、新居……这是今日双鸭山给每一位游客的第一美好印象。山水相伴、城林相融、公园城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成为双鸭山市吸人眼球旅游胜地。
依托生态湿地、原古挹娄、红色抗联和民族风情、边境异域等丰富且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优势资源,我市培育了湿地生态游、满源探祖游、红色体验游、界江风情游等旅游精品,树立了七星河、安邦河湿地以及乌苏里江、珍宝岛、雁窝岛和“挹娄王城”等旅游品牌。精心打造的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文化旅游精品板块,拓展了旅游业发展空间,使全旅游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迎来快发展、大发展的明媚春天。特别是在辖区内建立了两处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3处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使湿地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72.9万公顷,湿地总面积为48.5万公顷,占市域面积的22%,成为旅游观光好去处。
有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是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五年,也是旅游业取得明显成效的五年,旅游产业基本完成了“十二五”规划任务,已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展示形象的窗口,为“十三五”时期旅游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旅游人数收入实现两增。“十二五”期间,全市实现接待游客216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3.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4%和243%,实现了旅游产业跨越发展。
旅游项目开发强力推进。“十二五”期间,全市在建旅游项目23个,项目规划总投资19.73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2.95亿元。以安邦河湿地公园、七星峰旅游区、东湖旅游度假区、挹娄文化风情园和四排赫哲族风情园为代表的湿地生态、森林度假、城市休闲、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旅游产品粗具规模。
旅游市场宣传成效显著。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和综合频道《朝闻天下》栏目连续播出了双鸭山旅游形象广告片。在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完成了“北大荒之都·双鸭山冰雪旅游文化展”和“湿地大观园,秀美双鸭山”双鸭山湿地旅游文化展宣传。先后举办了中国双鸭山·宝清北大荒湿地观鸟节、中国·集贤七星峰登山节和东湖消夏艺术节等“北大荒之都”系列旅游文化节庆活动。
旅游配套体系不断完善。全市A级以上旅游景区发展到27个,旅行社及分社发展到20家,星级饭店发展到6家,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基地4个。通过全国导游员资格考试的导游员已达165人。开发了东北黑蜂系列、赫哲鱼皮画系列、玛瑙石系列、山野土特产系列等10余类50余种旅游商品、纪念品。
如今,独特魅力的地方文化风情和绚丽多姿的北国边陲风光,使双鸭山成为黑土地令人神往的文化旅游胜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