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e网超市 > 今日中国 正文
继续深化市场取向的变革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16-01-20 08:11:00

  东北网双鸭山1月20日讯 30多年前,当安徽小岗村搞“包产到户”时,人们没有想到这就是今后的“新常态”;后来国有企业改制、保护私有财产、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等,在这些市场取向的变革或变化出现时,人们也没有想到它们就是今后的“新常态”。这种对于实践和形势变化的滞后反应是因为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思想束缚,这也为我们今天理解“新常态”,特别是“教育新常态”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与30多年前小岗村面临的问题类似,当今中国教育改革的重大命题同样是如何突破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的传统束缚,释放教育生产力以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优质教育的需要。

  释放教育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很多,但究其根本还在于教育管理部门的管理理念落后、管理体制落后,以及由此带来的管理方式落后、管理能力落后,导致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政府缺位、越位、错位的现象时有发生,制约了学校办学、社会参与的积极性;不同层级政府之间教育权责交叉,上级部门管得过多过细、过于简单,制约了基层因地制宜创造性开展工作;管理方式单一,习惯于用分数管学生、用升学率管教师,制约了学生、教师的创造性等。由此可以推断,在教育领域继续深化市场取向的变革将是“十三五”期间最值得关注的“教育新常态”。

  这种以市场取向的变革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新常态”将会在两个方面得到充分展示。第一个方面是政府转变教育管理模式,加快实现由办教育向管教育转变,由微观管理走向宏观管理,由直接管理走向间接管理,由教育管理走向教育治理。通过政府“管办评分离”退出教育活动的微观领域和学校管理的微观层面,从目前习以为常的计划管理模式转向以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为核心的教育治理模式。第二个方面是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通过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明确政府管理权限和职责,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权利和责任,明确社会参与办学的责任和途径,全面激发公办学校的办学活力,形成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运行模式和制度环境。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规定的六大改革任务中,“十二五”期间在“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和“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三大领域进展缓慢,在“十三五”期间都将加速推进。

  “十三五”期间的“教育新常态”当然不仅仅是上面论及的一大趋势和两大主题,比如“民办学校分类管理”、“考试升学制度改革”、“建设公共教育财政体制”以及“互联网+”等都是合适的选项。所有这些变革都是市场取向的变革;转变政府教育管理模式和激发公办学校办学活力,的确是“十三五”期间解放教育生产力最为迫切也最为核心的两大改革主题,因此也是当之无愧的理解“教育新常态”的典型代表。

  (作者系浙江大学民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原标题:继续深化市场取向的变革

作者:    来源: 新华网     编辑: 贾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