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二九一农场“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郭炳莉
“茉莉虽朵小花微,却能平添缕缕清香;淡凡人生莫虚度,燃烧真情暖人间。”
——摘自郭炳莉日记扉页
东北网双鸭山12月30日讯(朱芳 记者 王天刚 刘明华)前不久,由共青团中央主办的“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百名模范推选活动结果揭晓,黑龙江农垦二九一农场职工郭炳莉获此殊荣,成为广袤垦区大地上唯一一位入选者。
件件日常琐事,平凡而不寻常的感人事迹,点点滴滴总能映入人们眼帘,装在大家心中,向上向善之举有目共睹。了解郭炳莉的人们都说,获此殊荣的她当之无愧,因为这个桂冠不仅戴在她头上恰如其分,再合适不过了。而且,她闪耀的是一个时代好人、好青年的熠熠光辉。
平日诗情画意的郭炳莉,不仅待人和善,谦恭礼让,工作能力强,而且喜欢写散文、诗歌,也正是因为有这个特长,2011年她以二九一农场第二管理区机关办公室的一名清洁员身份被调入政工干事这个特殊岗位。几年来,她对工作奉献一腔热忱,对家庭付出一份亲情,对社会捧出一片真情。更值得称道的是:郭炳莉在悉心照料婆婆同时,还能与7个老“干妈”结缘的故事,在当地百姓中传为佳话。
2006年,还没有正式工作的郭炳莉,正赶上婆婆突发脑溢血住进医院。众多子女中,她不争不吵,率先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地承担起护理婆婆的重担。
在医院的那段日子里,她衣不解带、餐不时及,一心扑在护理老人的事儿上,天天眼珠不错地盯着每一次输液情况、每两个小时一次翻身扣一次背、每4个小时喂一次药、每6个小时打一次“鼻饲”,间歇还要为不能进食的婆婆做口腔护理……护理过程复杂而又繁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那时日,渐渐憔悴的郭炳莉眼窝深陷,人很快瘦了一圈,一天睡眠时间加在一起也不足三四个小时。
由于护理精心,婆婆在42天以后病情终于有了好转,可出院后仍落下了偏瘫失语的后遗症。
为方便照顾婆婆,不使婆婆生褥疮,郭炳莉每天与婆婆吃住在一起,为其翻转、按摩,细致周到地伺候老人饮食起居。而且,郭炳莉还四处讨教,坚持用药浴、按摩、手动、机械牵引等手法对老人进行康复训练。有时滚烫的中药汤将郭炳莉的手烫得通红,甚至还起大水疱。
为了舒缓婆婆僵硬的舌头,郭炳莉每天都不厌其烦地一遍遍教婆婆绕口令,做康复训练,而且还想方设法让婆婆心情尽可能地愉悦起来。
想起那一百八十多个日日夜夜,郭炳莉不观春来早,不闻百花香,不回娘家,不近姐妹,天天不落地坚持给婆婆泡洗患肢、做康复训练。使失语半年之久的婆婆不仅能够开口说话了,而且还能扔掉拐杖独立行走啦。
看到老人身体发生不可逆的变化,邻居们都说是她家儿媳妇的功劳,是郭炳莉用爱心创造了一个奇迹。
不仅如此,从1996年到2010年15年来,郭炳莉还认下了7个“干妈”,把自己的青春和真情都默默奉献给了这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老人们。
郭炳莉认的这7个“干妈”,平均年龄70岁,有身在外地,每年需要邮寄指纹卡的;有年老体衰,经常需要住院治疗的……十几年如一日,郭炳莉无偿为这些没钱没势的老“干妈”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生活中,无论是买些油盐酱醋的小事还是披麻戴孝养老送终的大事,她都无声地尽了做“女儿”的义务。
郭炳莉认下的第一个干妈名叫刘红梅,原本是13作业站的一名普通居民。1996年刘大妈跟随女儿去了外地,这一走就是多年。
当管理区清理多年没有缴纳养老保险名单的公示栏上出现刘红梅夫妇名字时,这意味着老两口如不补交欠款退休后就没有了养老金。
得知此情后,热心肠的郭炳莉主动多方打听寻找老人电话,好不容易联系上,可听说要补交1万多元钱,刘红梅老人顿时难住了:“女儿刚结婚,儿子还在上学,一时凑不出这么多钱啊!交不起,就算了吧!”。
想到老两口马上就到了退休的年纪,没有养老金的后半生有多难可想而知!于是,郭炳莉利想了又想,不惜动用自己的人脉,向街坊邻居、亲戚朋友四处筹借,七拼八凑总算在公示期限内替老两口补交了13800元钱。
深受感动的刘红梅老人打来电话说:“给我做干闺女吧,在农场,我也就你这一个亲人了!”郭炳莉没有拒绝爽快地答应了。从那天起,她人生中就多了一位“老妈”。自此,心中也多了一份牵挂,更多了一份责任。
今年68岁的刘魁英老人,是郭炳莉的邻居。2012年11月,老人唯一的儿子在一场车祸中失去了生命,孙子也受了重伤。为了等远在四川的闺女回来,老人家儿子的丧事拖了一周。这7天中,郭炳莉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刘魁英老两口,寸步不离地守护在老人身边,迎来送往,忙前忙后,俨然老人的亲女儿一般,直到老人的孩子赶回来。
人生最不堪的就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痛!出殡的那天,老人撕心裂肺地哭喊令人心碎。郭炳莉安排车把老人送回家,并安慰说:“让我去替你去送一程吧。”这是她生平第一次踏进火葬场,虽感胆怯,但想起对老人许下的承诺,她一时竟忘记了害怕,跑前跑后张罗着办理老人儿子的后事。
事后,刘魁英老人拉着郭炳莉的双手流着泪说道:“这些年,亲闺女远在他乡借不上力,今天遇到事倒沾了你的光了,以后我就把你当成亲闺女吧!”闻后,郭炳莉亲昵搂着老人的脖子喊了一声:“妈!”老人多日阴沉悲伤的脸终于露出了一丝笑容。
郭炳莉说,这一年,自己最大的收获是生活中又多了一位“干妈”,成为7个“妈妈”的女儿了。
从27岁到今年44岁的郭炳莉,17年的青春年华,17年心中的牵挂,都镌刻在婆婆和7位老“干妈”的心里。
今年,86岁的白兰英老人在弥留之际,迟迟不肯咽下最后一口气,眼珠四下环顾,像是在找什么人。有明白事理的提醒:“是不是在等她的‘老丫头’呀?”家里人立刻骑车把郭炳莉找来,老人看到郭炳莉后,终于脸带笑容合上了双目……老人辞世后,郭炳莉也扯了一块孝布扎在腰间,与老人的儿女一起行大礼,一起跪拜为老人家送行。
在第二管理区,大家都知道老人的“老丫头”指的是郭炳莉,认郭炳莉为“老丫头”,是因为老人的两个女儿都在外地工作,平日里全是这个“老丫头”在尽心行孝。
锅碗瓢盆叮当响,粗茶淡饭窃窃语。如此尽心行孝的事儿,在郭炳莉的平素生活中每一天都在演绎着。偏瘫在床的李妈妈家人出门,她就去贴身照顾,端屎倒尿;张妈妈家的电壶坏了,她就买个新的送过去;仵妈妈一犯牙疼病,她送老人去场部牙科治疗……帮这个老妈捎点东西,帮那个老妈交个电话费,郭炳莉忙碌而充实着……
人心自在人心上,真情换来了实意。在郭炳莉家的餐桌上总有“老妈”蒸好的馒头、包子,她家的小菜园总有人悄悄帮着侍弄。郭炳莉说:“我无‘权’拒绝,因为这是‘老妈们’送给我的情和爱。”
存好心、当好人、做好事,事事可为、时时可为!因事迹感人突出,郭炳莉在获得二九一农场“道德模范十大标兵”后,农场党委下发通知号召全场党员干部向她学习,并在垦区红兴隆管理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汇报会上作了专题报告。郭炳莉的事迹如今在黑土地广为传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