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服务指南 > 健康 > 名家养生 正文
儿童用药七大误区,你占了几条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15-12-28 09:53:49

  误区一

  凭经验给孩子用药

  一些孩子经常感冒发烧,家长就在家备上很多感冒药、退烧药,一旦孩子出现症状,就“凭经验”给孩子服药。有医生指出,孩子的咳嗽、流鼻涕、发烧等症状也许根本就不是家长以为的“普通感冒”,家长自己给药很容易误判断,延误治疗。比如感冒原因也分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前者不需要用抗生素,后者才需要用抗生素。

  “如果只是鼻塞、咳嗽,但不发烧,那么可以吃些非处方的感冒颗粒。三天后未见效果的话,就一定要带孩子去医院检查了。”医生建议,更安全的做法是,当孩子出现发烧的情况,最好先带去医院看一下,做一个血常规,排除细菌感染后,再选择是否用药以及如何用药。

  误区二

  用法用量不精准

  小朋友的肝肾发育未完全,一次给药的剂量错误,可能产生毒性或治疗失效,因此,不论是药品的使用时间、频度、用量等,都需要父母严密管控。一般药物都会配备量具和喂药器,家长要先确认药量刻度,并正确量取,才能给孩子合适的药量。

  如果是袋装的颗粒,最好先倒出来均分后再给孩子服用,不要大概地倒。如果是液体,可用带刻度的喂药器(如滴管、量杯、勺等),以精准量取给药剂量。

  现在不少家长已经认识到不能滥用药物,但是在“不能擅自减少药量”和“不要一感觉好点了就马上停药”方面做得不好。“用药不规范,起不到应有的治疗效果,容易导致病情复发。在使用抗生素的时候更要注意,否则有可能使未杀死的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因此,服用药物一定要遵医嘱,不能擅自调整剂量。”

  误区三

  用牛奶或果汁送药

  很多孩子不爱吃药,家长们为了让孩子顺利吃药,经常会想一些小招数,比如有的家长会将药物混在牛奶或者果汁中给孩子喝,或者用牛奶、果汁送药。但是,某些药物与乳制品相结合后会导致药效降低,因此不建议把药物加入牛奶中食用。此外,葡萄、柚汁会让药物的剂量相对改变,也建议避免并用。

  误区四

  补钙过度

  一些家长为孩子补钙,结果补过头了。对此,医生提醒,儿童补钙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补钙过量对儿童生长发育会造成危害。

  一般来说,1—3周岁的婴幼儿,如果平时饮食正常的话,不需要额外补钙,尤其是吃奶粉的娃。奶粉中含钙量较高,如果1周岁以内的婴儿每天能喝掉800~1000毫升的奶粉,那么不需要额外补钙;一周岁以上的孩子,如果每天能喝400~500毫升奶粉,那么也不推荐补钙。

  误区五

  捏着鼻子给孩子灌药

  小孩子一般都怕吃药,见着药瓶放在面前,就开始哭闹。于是,一些爸妈就会一人抱着孩子,不让其动弹,一人捏住孩子的鼻子,一人把药水灌进去。

  殊不知,在哭闹中,药液很容易呛进孩子的气管中。“很多家长都给孩子灌过药,当然并非所有的孩子都会发生误吸的事故,但是以防万一,家长们不应该这样做。”医生说,因为药不好吞,又苦又涩,为了避免孩子一吃药就哭闹呛吐,家长应选择适合小朋友吃的剂型,比如液剂、糖浆等。吃之前,家长最好引导示范给孩子看。

  误区六

  用药是医生的事

  很多家长认为,怎么用药,用什么药,医生自有主见。其实,用药除了是医生的事外,也需要家长关注。儿科医生认为,家长应该关注儿童用药的过程。虽然,父母们不似医生那样是专业人员,但是父母却不能因此而置身事外。生活中,多做一些“功课”,明确禁用药物和药物的不良反应,以最大程度保障孩子的用药安全。

  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最了解,用药前应向医生反映以下情况:就诊前是否曾自行用药,如用,须告之药名、剂量、服用次数及服药后的情况等;药物过敏史、变态反应性疾病史、肝肾疾病史、遗传因素等。用药后如有不适,应及时就诊。

  误区七

  滥用止咳药

  有些家长最怕孩子咳嗽,因为一咳嗽常常会迁延很久,所以,只要孩子一咳嗽,家长就立即给孩子服用止咳药。吃药后,虽然咳嗽暂时减轻了,但痰液不能顺利排出,大量蓄积在气管和支气管内,造成气管堵塞,反而会加重病情。

  “对于小婴儿来说,如果痰多,又被家长喂食止咳药强力止咳,会导致痰液不能排出,在肺部大量堆积,堵塞肺部气管,加重感染,甚至直接引发肺炎。”医生表示,如果是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咳嗽,吃点止咳药是可行的,但是如果是支气管炎、肺炎引起的咳嗽,那么就需要合并用药,至于如何用药,还是要听医生的。

作者:    来源:     编辑: 王不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