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e网超市 > 今日龙江 正文
黑龙江"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回眸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15-11-23 10:27:51

  (一)

  东北网双鸭山11月23日讯 回望来路,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总结经验,认知规律,涵养智识,才能擘画未来。

  (二)

  如果把黑龙江澎湃激荡的“十二五”用一个字来阐释,那么,“路”这个字最为贴切。

  国家把“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交给了黑龙江。为国家立标,为全国打样,是一副沉甸甸的担子。我们改革创新求突破,实践探索有实效。黑龙江走出了一条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2014年4月1日,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间点,也是黑龙江发展史上一次华丽转身。我们把大自然赋予的,交归自然;把老祖宗留下的,留给子孙。黑龙江走上了绿色生态发展之路。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是一次重要机遇,抢抓机遇,创造机遇,积极谋划,主动出击。我们依托“中蒙俄经济走廊”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重大创新,建立起联通亚欧的“龙江丝路带”。黑龙江开启了升级版的开放发展之路。

  三期叠加,增速放缓,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我们逐步走出了对“油”和“煤”等能源、资源依赖。黑龙江走向以改革创新为驱动,以质量效益为核心的转型发展之路。

  回望过去,我们经历了爬坡过坎的跌宕、滚石上山的艰难,也承受着转型发展之路上不可避免的“成长痛”,但老工业基地浴火重生的振兴脚步,从未停止,这条路我们要坚实地走下去。

  历史的发展百转千回,自有它既定的方向,山重水复处激发潜力,峰回路转时邂逅机遇——压力下的黑龙江发展有如沿着盘山道上山,呈现螺旋式上升趋势。

  (三)

  滚石上山,爬坡过坎。

  即将过去的五年,3800万龙江人民共同经历的最重大事件,就是面对经济增速放缓,共同应对经济下行压力。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工作压力加大,责任也加大。尤其是一些行业和一些地方出现超乎寻常的经济下滑,一些媒体唱衰东北、唱衰龙江之声不绝于耳。

  越是困难叠加,越是情况复杂,越不能误读,更不能误判。在质疑和迷茫中,省委、省政府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保持超乎寻常的定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认识到位,行动才能自觉。

  深化理解、统一认识,坚定不移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正如省委书记王宪魁所指出的,“既要看到增长速度回落的必然性,又要看到巨大潜力和空间;既要看到结构调整的艰巨性,又要看到正在向更加合理的阶段演化;既要看到解决体制性矛盾的复杂性,也要看到新形势新机遇新动力。”我们认识到位,工作入轨,顺应大势,主动作为。

  黑龙江经济增速之所以出现大幅下滑,既不在一产,也不在三产,而是在第二产业。在第二产业当中,也不是全都不好了、不行了,而是个别行业的大幅下降对整体的下拉造成的。石油量价双降、煤炭行业需求不振,对龙江经济增速的下拉就达到4~5个百分点。

  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稳住经济发展基本面,成为我们应对经济下行的“定盘星”。

  走出困境,我们不缺思路,也不缺招法。

  从“原字号”、粗放式发展转向以要素驱动为基础,创新驱动、投资拉动并重;从资源能源为主的产业结构向服务业加快扩张升级演化,盘活存量、做优增量;从传统体制机制拖累负重前行向重塑新动力迈进,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从原有比较优势逐步弱化向更多借助宏观政策发力转换,抓住一切创新发展的重大机遇。

  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抢抓机遇,主动作为。龙江经济已经出现了企稳向好的趋势,三次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从产业结构上看,第三产业上来了,年均增速10.9%,始终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从产业趋势上看,第一产业保持稳定增长,第二产业除了“油”“煤”之外,食品工业、装备制造业、矿产资源精深加工、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保持了很好的成长性,食品、高技术、新材料等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不断提高,第二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从收入上看,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就业形势整体平稳。与“十一五”末相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875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提高4541元,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04万。

  新的增长点正在加快孕育并不断破茧而出,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加快形成并不断蓄积力量。正是今日龙江的真实写照。

  (四)

  谁能想到,位于东北亚腹地的黑龙江离欧洲近了!

  谁能想到,中国内陆省份黑龙江有了“出海口”!

  有怎样的胸襟,就能发现怎样的世界。一个地区的发展道路是漫长的,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2013年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2014年春,省委就不失时机地提出了构建“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总体设想。从省委提出“龙江丝路带”的总体设想,到哈欧国际货运班列双向贯通,历时仅仅一年多的时间,黑龙江在发展史的“紧要处”收获了效率高、效果好的实绩。

  让我们记住这些历史性的时刻:

  2014年春,首条横跨中俄两国界河的同江铁路大桥开工奠基。

  2015年6月,哈欧班列驶往欧洲。相隔万里,实现了“门对门”往返对开。

  2015年8月,哈(绥)俄亚集装箱陆海联运首发运营,144个集装箱从哈尔滨起运“出海”,标志着黑龙江省借港打通“出海口”。

  2015年10月,第二届中俄博览会暨第26届哈洽会开幕当天,由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的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港法案正式生效。

  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办大事、办好事、办长远之事。“众行远”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也始于机遇。

  在黑龙江发展的历史上,不管我们错过了多少机遇,“龙江丝路带”都成为黑龙江抢抓机遇、创造机遇的典范。运用世界眼光、拓展开放思维,着眼国家大局、立足龙江实际,在“一带一路”这条“大家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上,黑龙江找到了发展的新坐标。

  崭新的经济地理新版图迤逦展开,刷新了原有的思维定势。黑龙江在区域命运共同体建设中担当重任,成为真正意义上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对外开放的前沿。

  充满活力的“龙江丝路带”联通世界,它不仅是黑龙江走向世界的“通道”,也是中国企业走向俄罗斯、走向世界的“通道”,更是俄罗斯企业走向中国、走向世界的不可或缺的“黑龙江通道”。

  (五)

  它们的地位“无可比拟”,因为同时实施五大国家战略在黑龙江历史上前所未有;

  它们的价值“真金白银”,因为它蕴含着黑龙江在国家全局中的战略机遇;

  它们的力量“气势磅礴”,因为它发挥了资源生态的原发优势、沿边开放的地域比较优势,以及科技创新驱动的后发优势。

  它们,就是五大规划。

  如同纵贯于龙江大地的五根琴弦,五大规划奏响振奋人心的改革发展进行曲。

  新常态下“经济条件由原有比较优势逐步弱化向更多借助宏观政策发力转换”,越来越多的重大机遇接踵而至,也越来越利于持续创新发展。积极抢抓机遇、用好国家政策、实现借势登高,推动龙江经济持续平稳发展的“时间窗”已经开启。

  科学的规划是发展的律动,规划的科学是最大的效益。

  我们推进实施《黑龙江“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深化农业改革、促进农民增收,用决策部署、用“五大创新”在国家交给我们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田”辛勤耕耘,力争把“试验田”种成“示范田”。

  我们推进实施《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规划》,让“顺山倒”的劳动号子成为历史,让“在保护中发展”成为共识。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呵护共和国最大的国有林区,把资源管起来、让百姓富起来的发展战略,正在成为现实。

  我们推进实施《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规划》,结合构建中蒙俄经济走廊-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对外经贸转型升级,浓墨重彩把沿边开发开放的文章做大做好。站上了东北亚经济圈“中心”和“枢纽”的位置。

  我们推进实施《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指示,以“四个着力”为切入点,以问题为导向,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优化经济结构,“加减乘除”一起做,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我们推进实施《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和深化改革,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破而后立,因煤而生的四大煤城叩开绿色发展之门。

  发展的优势,往往是在抢抓机遇中形成;发展的差距,则是在丧失机遇中扩大。如今既是机遇选择了我们,也是我们选择了机遇。用五大规划构建了黑龙江转方式、调结构的新平台。

  (六)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面对“三期叠加”,是一筹莫展、消极等待,还是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很大程度上决定经济工作发展的成效。

  古有“束河冲沙”的实践,于今演化为“以发展水流疏浚矛盾淤泥”的理念。作为欠发达省份,越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越要抓住产业项目建设这个发展的“牛鼻子”。

  GDP增速放缓,“中高速增长”的周期悄然来临。能源工业占到规上工业比重一半以上的黑龙江省,惟有忍住阵痛调整产业结构,才能寻找突围与突破。

  破解矛盾的着力点是抓发展,“十大重点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战场,是撬动产业结构调整的杠杆。

  2013年初,省委提出“全党抓发展、重点抓经济、突出抓产业、关键抓项目”,注重提高“五个比重”,从投资结构、经济规模、增长潜力、产业体系、经济成果等多方面检验产业项目的“成色”。

  继2011年全面启动三年“产业项目建设年”之后,2014年省委省政府再次做出开展“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的新一轮产业项目建设战略部署。相继出台促进工业经济增长17条、稳增长65条,落实振兴东北“35条”。突出“稳”的重点,夯实“进”的基础,招商走出去,项目请进来,全力以赴、积极作为。

  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调研时指出,东北地区工业结构比较单一,传统产品占大头、“原”字号“初”字号产品居多,这种状况改变得越快越主动。结构优化要多策并举,“加减乘除”一起做。

  新上项目不是要制造过剩产能,上新项目更不是乱铺摊子,抓项目建设目的,是要通过有发展前景的产业项目的增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优化GDP的构成。“十二五”期间,纳入省重点推进建设的产业项目高达1462个,完成投资6000多亿元,单体产业项目投资超过20亿元的达到52个。

  我们深刻理解,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今天的项目层次和质量决定着明天的发展方式;我们清晰判断,抓项目建设特别是抓重点产业项目,就是抓发展的动力、抓发展的潜力、抓发展的希望。

  改造提升“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鼓励支持“民”字号。特别是围绕“龙江丝路带”谋划项目、引进项目、推进项目,吸引和承接国内外产业项目向我省转移,努力生成一批高质量的产业项目,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来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

  如果把第一轮产业项目建设比作稳增长的“压舱石”,那么新一轮产业项目建设如同调结构的“推进器”。向着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目标,产业项目建设“升级版”正在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七)

  飒飒风寒,蛰虫冬眠。在中国寒意来得最早的地方,龙江大地上的建设热潮激荡、热情涌动,铁路、水利、棚户区改造施工正酣。建设者的钢铁大军,正在抢抓严冬来临前的最后工期。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关乎龙江长远发展和民生福祉。我省多年来谋划的铁路、公路、民航等交通和水利重大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地势险峻的虎峰岭,曾让中东铁路修建者望而却步,如今哈牡客专的建设者们,正在开凿我省在建第一长隧道——虎峰岭隧道。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这是一次撼天动地的“智取威虎山”。龙江群众为这支40年中两度在此“啃山”的“铁军”送来了御寒厚被。天寒情意重,暖身又暖心。

  投资324亿元的哈齐高铁,是“十二五”期间继哈大高铁之后我省建成运营的又一条高铁,成为中国最北的高铁。一份“吃货地图”,伴随中国最北的哈齐高铁开行而风靡,人们以这种方式表达对“说走就走”省内游的欢喜。然而,铁路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不仅仅是舌尖上的满足。

  且看,哈牡、哈佳、牡佳……黑龙江省迎来了大规模铁路建设的高峰,正在建设和即将试运营的高速铁路,总长度将达到1000多公里。一条条钢铁“平行线”为未来几十年铺设了发展的“跑道”!

  且看,以哈尔滨为枢纽,以绥满铁路、大连至同江铁路“十字轴线”为主的通道,以沿边铁路为外环线,面向俄罗斯的扇形放射铁路网的规划蓝图,铺展开崭新的画卷!

  交通建设,远不止于此。龙江的机场数量达到11个,居东北之首。投资836亿元2990公里高速公路、4420公里一级和二级公路、17604公里农村公路建成运营,彻底改变了龙江交通曾经落后的局面。

  2013年夏,当战胜了百年一遇的黑龙江特大洪水之后,我们内心不仅充满了众志成城夺取胜利的“喜”,也增添了对防洪体系弱、水利欠账多的“忧”,更叠加了三江治理龙江安澜的“急”。

  “兴水利,而后有农功;有农功,而后裕国。”这是清代名臣慕天颜说的一句极有见地的话。道出了水运系国运,水运兴则国运昌的道理。

  黑龙江的农业发展潜力在水、粮食增产在水、农民富裕在水。三江治理,变我省水患为水利;“三江连通”,构建松花江南岸引松特大型灌排体系。缚住苍龙锁大江的现代“治水记”,在三江干流全线上演。390亿元的投资,是过去20年的总和,是龙江发展史上水利建设投入最多的时期。

  天时、地利、人和的源头活水滚滚而来。向国家争取资金,仅2015年黑龙江省中央预算内水利投资就占到全国的七分之一,投资额全国第一,规模前所未有;要求各地作为“一号工程”实施,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制定时间表、签订军令状;向内坚持管水、用水、治水相统一,水利建设与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交织,同建设国家大粮仓的任务结合。经得起实践检验、历史检验和人民检验的优质工程正在“水到渠成”。

  四大煤城采沉区,仅2015年棚改开工54204套,占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务总量的25%。

  齐齐哈尔建北棚户区,曾是黑龙江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棚户区,如今齐刷刷“长出”一座现代化的新城,前世今生判若霄壤。

  从“采沉”到“层楼”,从棚户区到现代新城,标注着“一号民生工程”的跨越,标注着百姓获得感的温度。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符合国情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几年来,我们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泥草房、农村危房改造数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并在现有的基础上,向重质量提升转变,向建设和管理并重转变,向集约式、绿色、可持续发展转变。

  安居梦照进无数群众的生活,让幸福成为一道家常菜。

  (八)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截至2014年,我们已连创粮食产量“十一连增”的佳绩,全国粮食第一大省的地位牢固确立,国家大粮仓为中国人的饭碗提供了最可靠的中国粮。

  农业必须强,农村必须美,农民必须富。“三农”是一切工作的重要之基,作为农业大省,我们抓紧抓紧再抓紧。

  怎样使现代农业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产业支撑?怎样发展现代农业?怎样实现从产粮大省到农业强省的新跨越?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我们“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任务,是典型示范的责任,也是先行先试的机遇。

  积极推进“五大创新”,坚持规模化生产、合作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社会化服务,释放了现代农业发展活力。三年的积淀,政策的动力传导到基层,化作了实力、活力、潜力。

  “高手在民间”,劳动人民首创精神,往往在不经意间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鸭稻”“鹅玉米”犹如一个暗喻,象征了传统产业和现代新兴产业的融合,更比拟了种植结构与经营方式的创新。活跃在龙江大地上17万多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是把农民合作经济发展与土地规模经营的愿景写实。

  调整种植结构牵动农业改革发展进程,事关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全局。往现代畜牧业上调、往绿色食品上调、往市场需求上调。思路清清楚楚,脚步扎扎实实。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产自黑龙江”成了好大米的代名词。2013年金秋粮食交易合作洽谈会上,浙江省一次协议购进300多万吨黑龙江大米。

  不负自然馈赠,不负农事辛劳。我们不仅种出了安全、种出了品质,还把延长产业链条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建设“大粮仓”、“大厨房”的目标越来越近。

  打造全国绿色有机食品第一大省的目标,我们既用功又用巧,“种的好还要卖的好”的前景可期。省委书记、省长也蛮拼的,他们当起了“龙江绿”的义务推销员。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美丽乡村如何实现?我们以“百村示范千村达标”活动为载体,把龙江乡村规划好、建设好、美化好,为农民群众建设幸福美好家园,成千上万个美丽乡村“各美其美”,串起美丽龙江的珠链。

  城里人与农村人的无形壁垒,在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下得以突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城镇化率,让我们更加关注“人的城镇化”,把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拴”在一起,让城镇化融入农区、林区的发展,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惬意栖息从诗情走向现实。

  (九)

  雄壮的“顺山倒”号子哪去了?堆满木材的贮木场哪去了?满载原木呼啸奔驰的森林小火车哪去了?

  它们已走进了历史。

  2014年4月1日,黑龙江森工总局向黑龙江省博物馆捐赠了林区各时期的采伐工具,这些工具永久入驻博物馆,也走进了历史。

  这一天,从黑龙江源头到汤旺河畔,从大兴安岭古莲林场,到小兴安岭南麓的马永顺林场,以商品材为目的的天然林采伐全面禁止。

  消失多年的东北虎,回来了;威虎山的山野菜,销往全国高端市场;双峰林场以“雪乡”为名片,用独特的风土人情书写“点雪成金”的传奇;小兴安岭怀抱中的伊春鹿鸣矿业,实现生产回水进行再利用,完全零排放;农业“三减”试验正在从农垦向全省铺开……

  这一天,我们无法确切地知道它们的出现年月日,但是我们知道,它们都代表着一种时代的开始。

  大小兴安岭的“封山令”终结了逾半个世纪采伐历史,将使中国北方最大森林屏障重获生机,六大水系主要发源地和涵养地从此“休养生息”,中国面积最大的森林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有望恢复。

  从为新中国建设提供栋梁的“绿色宝库”,到过度采伐致使自然界亮起“黄牌警告”,到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两危”谷底,到天保工程深入实施为林区点燃生机,再到全面禁伐,中国最大的国有林区一次次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而这一次,是一场伟大的告别。

  是的,心中有绿,才能为生态留白。

  201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雾霾让我们有了痛的体认。一时间,PM2.5指数、大气逆温效应等术语为大众熟知。“捍卫呼吸”!一场全民的共同行动自觉展开。随着史上最严的环保法出台,哈尔滨向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开具了天价罚单,而如何给禁烧秸秆一个出路也成了全民讨论的议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积极构建低碳循环的新型工业体系,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成为我们绿色发展之路的“绿色路标”。

  呵护这片森林,关爱这片沃土。生态文明之花,必将开遍龙江大地。

  (十)

  沃尔沃,“大庆造”。倒退三年,不可想象。

  沃尔沃,拉丁文语意是“滚滚向前”。在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中,黑龙江车轮滚滚,一路向前。

  2013年9月26日,大庆创业纪念日,大庆沃尔沃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成立;一年后,大庆造沃尔沃整车进入商业运营时代,首款车在京上市。

  俄罗斯的巴库和美国的休斯敦,这两个著名的油城让大庆人鉴往知来。俄罗斯巴库,没能抓住油气资源枯竭前的转型期而“油尽城衰”;美国休斯敦通过转型升级获得重生,成为全球石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范。沃尔沃在大庆安家,堪称资源型城市发展壮大接续产业的成功范例。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著名的“资源魔咒”理论,即丰富的自然资源可能是经济发展的诅咒而并非祝福,大多数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或地区比那些资源稀缺的国家或地区增长得更慢。

  黑龙江是资源型城市最多的省份,在资源带来的中短期效益繁华褪去,曾经被遮掩的问题显露无遗时,转型,是我们躲不开、绕不过的坎。

  破除“资源魔咒”的机遇降临了。2013年11月,国务院正式实施《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黑龙江省11个城市列入名单,得到国家的扶持和引导。

  2014年,国家政策再次发力,国务院出台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对鸡西、双鸭山、鹤岗、七台河四大煤城的“目标导向”布局更为具体,实施产业转型攻坚行动计划开启。

  既需要外界输血,又要自我造血,四大煤城在艰难的转身中重新自我审视、重新自我定义。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开新花”、在常规发展模式上“动手术”,坚持煤与非煤“两轮驱动”发展,实现产业特色化、多元化,促进产业升级与城市转型。

  科技创新是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根本出路。七台河引进项目,进一步拉长煤链条,推动煤炭循环经济由传统煤化工向现代煤化工转变;鹤岗生产的多种药品列入医保目录并进入北京、哈尔滨等城市医院;鸡西石墨产业发展取得了重要突破,未来的鸡西将成为最具产业话语权的“中国石墨之都”……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是一个太过古老的传说故事。在当下,在龙江,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也许不需要涅磐,就已重生。

  (十一)

  “原来至少半年才能拿到经营许可,现在只用了5天就拿到手。”哈尔滨一位民企负责人频频用“意想不到”来评价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好处。类似“从180天到5天”的转变还有很多。

  发展环境不优是困扰龙江多年的顽疾痼瘴,一些公职人员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乱罚款、乱收费、乱摊派,随意执法、粗暴执法、徇私枉法等问题比较突出。

  按照中央的部署,结合龙江的实际,我们从2013年开始围绕“转变职能、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这一主题,开展了一场自我削权的革命。

  简政放权,诠释着现代治理的基本逻辑,蕴含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明晰思路。

  国务院取消下放事项中涉及应取消的已经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也已全部清零。省级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市县权力清单制定完成并向社会公开。10068项省级行政权力得到清理,总精简比例达到69%。“奥卡姆剃刀”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还给市场,激发出经济社会发展的无穷活力。

  大庆每天诞生90个小老板!其背后是全省“四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更加宽松。

  一系列“负面清单”,更体现了“守法如常”的慎重:对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自由”;而对政府,“法无授权即禁止”。

  “面对各类经济困难和挑战心安理得、束手无策者,对深化改革消极对待、拖延抵触者,对民生困难漠视躲避、无动于衷者,对区域发展不敢担当、懈怠无为者,对营造区域内优良发展环境失职失控、影响恶劣者等等,都要严厉查处,对主要责任人进行问责。”《关于进一步优化全省发展环境的意见》表达了强化问责和刚性约束的决心,也包含着既疗痼疾又治未病的手段。

  决心不仅仅表现在措辞上,更贯穿在行动上。多起破坏发展环境典型问题和案件在全省通报,个别政府工作人员名字“赫然在列”。

  当外界讨论东北“人口陷阱”“人才东南飞”的时候,一些有识之士在“大力实施千户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的激励下把创新创业的舞台搭在了黑龙江,许多高端人才出现了罕见的“雁北归”。靠科技成果“一朝致富”不再是错乱的价值取向,而是值得称道的“心向往之”。

  1至9月,通过实施千户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全省共吸纳大学本科以上人才7736人。仅今年1月揭牌的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就已吸引了机器人领域专兼职博士、硕士两百人左右,离开黑龙江后又“回归”的高层次人才达到40多位。黑龙江正在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激情舞台。

  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优化发展环境是永不竣工的工程,破解体制机制障碍的改革磨刀石一直久久磨砺。

  创新,离不开改革开放;改革,是要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来释放活力;开放,则是通过参与国际分工,汇天下之精华、成自家之优势。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我们抓住“龙江丝路带”建设、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新一轮国企改革、中国制造2025的机遇,从内因着眼、着手、着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用互联网+、技术化改造现有的工业,实现引领工业发展,创造新的内生动力。

  行政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保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转变政府职能的突破口,突破口一旦打开,就将爆发出超乎寻常的能量。从“点”向“线”延长,从“线”向“面”扩展。简政放权,引领行政体制改革走向纵深。

  (十二)

  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

  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描绘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宏伟蓝图,树起了新中国法治建设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省委制定的《实施意见》,成为贯彻落实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战略决策动员令和建设法治黑龙江的“施工图”。

  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省委明确提出,对中央《决定》要求明确又具体可行的要细化措施、抓紧落实,对已经确定但需要进一步探索的要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对涉及长远需要顶层设计的要统筹谋划、分步实施。

  筑牢法治“篱笆”、遏制权力“越线”。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精简行政审批为核心的行政体制改革迅速遍及龙江。市场潜力充分释放、社会活力得到激发,权力寻租空间被大大压缩。

  法律的权威源于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实现公平正义,是广大人民的热切希望和内心呼唤。自觉守法、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正在成为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准则。

  (十三)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

  张丽莉,中国最美女教师。在一次突发的交通事故中,为救自己的学生而受重伤,双腿高位截肢;

  于海河,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他在艰苦的环境下始终兢兢业业地忘我工作,把全部的心血都献给了“三农”事业;

  1205钻井队,铁人王进喜带领过的钢铁队伍。在一个甲子的岁月轮转中,扎根油城,远赴异域,“融入一块铁,锻出特种钢”,成为中国石油工人的光辉榜样。

  陈首杰、高铁成、赵厚福……这片厚土从来不缺少英雄的基因,他们是时代精神的楷模,是高尚道德力量的代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龙江表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植根于黑土地的“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龙江人民也是全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伟大传承。

  (十四)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

  一年一度的“感动龙江”人物评选,带给我们荡涤心灵的感动,感动之后是行动,是社会风尚的地基的一次次夯实。

  在寒冬,“关爱我们的环卫工人”的微信帖子,从掌心到内心无数次转发,企事业单位自发地为环卫工提供热水、座椅,成为中国最北省份一道独特风景。

  一则则“文明承诺体”在市民中“走起”。公民德行的阳光,为人际关系注入强大的正能量,为社会和谐提供润滑剂。

  哈尔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是为争一块牌子,而是卯足劲一次次提升社会管理水平。

  民间崇尚“光盘行动”,对应的是戒奢以俭;曾经天价的月饼、大闸蟹回归“亲民价格”,缘于公款节礼被禁……

  教成于上,化成于下。党风政风气正风清,民风社风才能净化风成。

  社风民风是党风政风的镜子。近年来,我省党风政风建设开启“加速度”模式。

  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到省委、省政府出台九项规定,从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黑龙江226万共产党员,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不断改进党风政风,引领社风民风。

  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后,省委适时组织各级领导干部跟进学习。全省各地各部门共举办集中轮训班3500多期,轮训党员干部45万多人。

  扫除“四风”,凝聚党员干部的干劲。省委书记王宪魁同志亲自主持起草省委常委班子整改方案,形成整改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以上率下,“率”字为重;修身律己,“严”字当头。

  作风建设与反腐倡廉双管齐下,深化改革与厉行法治两翼齐飞。

  严查顶风违纪问题,建立各级纪委、监察部门联系制度,实行正风肃纪情况“一周一报制”,向社会公布举报信箱、电话和网站,24小时受理群众投诉举报。

  针对元旦、春节、五一、端午等重要时间节点“四风”问题易发多发的实际,采取下发通知、召开会议、印发重要提示、约谈等形式,认真纠正和解决公款送礼、借机敛财等问题。对顶风违纪的实行“一案双查”,既追究当事人责任,还追究相关领导责任。

  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既狠打“老虎”,又快拍“苍蝇”,反腐是一场必须赢的战斗。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一批腐败大案要案被严查,一批害群之马受到严惩。我们进入重塑政治生态的新时期,迎来清气上扬、浊气下降的新境界。

  (十五)

  心心念念为什么出发?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永远是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越是经济下行、财力紧张,越要把民生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带着深厚感情和强烈责任,把更多财力物力向困难群众倾斜,切实织密织牢民生安全网。

  “开往春天的地铁”始发于2013年秋天。哈尔滨地铁1号线,是我国高寒地区首条地铁线。至今累计运送乘客1亿多人次。

  生活在温带、亚热带地区的人们,很难理解高寒地区地铁施工的难度,更难理解高寒地区群众生活成本高、支出大的特点。

  “保民生的钱必须留足”,这一直白的表述宣示着把民生放在首位的价值排序。

  10:7!10名在职人员要供养7名退休人员——作为养老负担系数全国最高的省份,却实现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续12年上涨。财政负担加重,却换来了无数老人欣慰的笑,值!

  供暖是黑龙江漫长冬季最大的民生。供暖标准升上去,取暖费用降下来,这一升一降背后是艰辛的努力、是为民的情怀。

  同样让人心怀暖意的,是密集上马的民生工程,被称为“暖心工程”。

  从横向看,30件民生实事、十项重点民生工作可谓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涉及到教育、医疗、住房、收入、社保等方方面面,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建设和谐社会的要义,也反映了发展是让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根本目的。

  从纵向看,民生工作如同24小时便利店,满足了各层次居民的需求。着力保障最基本民生、不断扩大普惠性民生、积极发展高水平民生,坚持科学性、均衡性、系统性、整体性,既精准发力,又普惠共享。抓民生也是抓发展,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有效对接起来了。

  我们一方面通过向上争取补贴政策,一方面通过加快自身发展、壮大财政身板。民生红利不断释放,惠及3800万龙江人民。

  数据虽然枯燥,却最能说明问题。

  “十二五”期间,400多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标准提高一倍;各级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提高一倍以上;保障性安居工程投入完成2822亿元,建设保障性住房204万套,改造农村泥草房108万户,近1000万城乡居民居住环境得到改善……

  抒情悠扬的伊玛堪伴着江水荡漾。同江市八岔赫哲族新区村民尤俊宏是赫哲族伊玛堪传承人,2013年9月黑龙江干流发生特大洪水,损毁了他的老宅。如今他和村民们都住进了灾后重建的新楼房,他靠租地、打渔的收入还不错。

  着力提高居民收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着力解决下岗职工、低保户、低收入群众生活困难,关注矿区、林区困难群体,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城乡低保标准都在持续增长。

  经济增速放缓,可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并不缓,就业保持总体稳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增长。面对煤城、林区出现的局部情况,省委省政府采取了强力的措施,在经济下行和财政收支压力增大的情况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钱没有减,千方百计地避免把经济压力传导到民生面上。

  让百姓生活水平随经济发展“水涨船高”是能力和水平,而让“船高”的速度跑赢“水涨”的速度是决心和智慧。

  (十六)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回眸过去,是为了展望未来;标注上一段航程的辉煌,等待下一段航程的出发。

  “十二五”时期,是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的时期,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是党的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的时期。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了未来五年的蓝图。黑龙江的“十三五”规划也即将揭晓。它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引领龙江向着我们党确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着伟大的中国梦,扬帆启航!

原标题:爬坡过坎 破茧而出 黑龙江"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回眸

作者:    来源: 东北网     编辑: 贾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