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颂”系列报道
——记全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市第三十三中学
东北网双鸭山10月14日讯(记者 贾塞阳)当记者来到位于七星矿的市第三十三中学时,就见到了学校的两位主要负责同志——刘立军校长和王东风书记,据了解,他们两位都是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回一次家,因为家远在市区,学校的工作又很忙,用他们的话说,关于矿区孩子的事情马虎不得,学校里的事情都是大事情。
走进第三十三中学的教学楼,记者能够感到这是一个简朴、整洁又实用的校园,刘立军校长告诉记者,这是七星矿唯一的一所高中,承载着矿区孩子的希望与未来。
路过高三(1)班的门口,班级正在上历史课,位于黑板旁边的电子白板上不断变换的历史图片引起了记者的注意,那些生动的历史图片资料配合着老师的讲解,像影片一样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使教学更加生动、更加具体、更具有吸引力,矿区学校能够具备如此先进的教学设备,而且授课教师能够在课堂上运用自如地使用电子设备都让记者感到惊讶,刘立军校长说:“现在学校的高中部每个班级都配备了电子白板,电子课件的使用率也达到了70%以上,实现了多媒体教学的全校覆盖。”记者了解到,原来学校没有多媒体教学,只有一个电教室还不能经常用,平均分配到每个班级的使用率就更低了,刘立军校长得知市区的高中都采用多媒体教学,而矿区的孩子还在用单纯的黑板,刘立军心里着急,并下定决心:一定要让矿区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拥有一样的学习条件!用刘立军的话说,改善学校的教学条件,就像过日子一样精打细算,他说:“我们开始筹划电子教学在全校普及,首先想到教师要掌握全新的多媒体教学方法,2013年,我们进行了全员培训,并通过考试、竞赛等方式提高了教师制作课件的技能和水平。2014年上半年,我们从学校的办学经费中节约出来资金,为每个班级安装了电子白板,课件由各科任课老师自己制作,彻底解决了全校无多媒体教学的窘境。”
在刘立军校长的带领下,学校不但改善了教学条件,还有一件独树一帜的“大事”——那就是全省首家在校内开设的“品行爱心超市”。“超市”面积不大,基本上是一间教室的大小,分为学习用品、生活用品、体育用品三个区域,都是学习生活的必需品,还有排球、羽毛球等学生喜爱的体育用品,尽管不大的面积,但这里是同学们最喜爱的地方,同学们可以在这里购得他们最需要的东西,只是购买这里的东西用的不是人民币,而是“品行积分”。
刘立军校长介绍,学校单独制定了学生在学习、生活、品行、特长、团结友爱、感恩6个方面,共50条款的评比细则,多方面考察学生的闪光点和进步点,通过考核赋予一定的分数,学生可以用自己积攒的分数到“品行爱心超市”兑换自己所需的学习生活物资。于是,在“品行爱心超市”里,记者看到一种特别的标价,比如本子2分、香皂4分、袜子5分等等,因为在这里,同学们是用品行“划卡”的。
“我们高中部在校212名学生,其中有将近60名学生来自低保家庭,其他也都是七星矿还有东保卫、新安、双阳等周边煤矿的矿工子女,家里的经济条件都相对较差,有很多家庭月收入只有1000元,这1000元承载着全家一个月的生活费,还要供孩子上学,困难可想而知啊!因此,“品行爱心超市”的成立,不仅仅是提升了学生的道德水平,端正了校园风气,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学习生活用品,对于矿区的学生来说,也是减轻了不少家庭负担啊!”刘立军感慨地说。
2013年5月,团市委和市第三十三中学共同启动了“品行爱心超市”,该做法得到了团省委的认可,并尝试在全省的学校进行推广。除此之外,第三十三中学成为全省率先实施普及高中教育试点学校,不仅免收学费、免收住宿费,还对考上本科院校以上的学生给予奖励,更加可喜的是:今年9月的新学期开学,经市政府同意,市第四十三中学整建制并入市第三十三中学,从而形成了我市第一所初中与高中在一起的完全中学!
记者手记:
一个理想社会的缩影
贾塞阳
用自己良好的品行换得所需生活用品——这是一个多么大胆的尝试,或者这曾是某位思想家的理想,但今天竟然在一所矿区中学的校园里变成了现实,这不禁带给记者许多思考……
尽管把孩子的道德品行进行了简单机械的量化,但对于家庭生活困难的矿区学生来说,想必“品行爱心超市”是一个重要且神圣的地方,作为没有经济来源的学生,懂事的孩子们可以用自己在学校里的良好表现,来减少家庭的经济支出,从而让孩子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学会管理自己——多么巧妙的构想,这是德育工作的一大进步。不知我们整个社会距离“品行划卡”的时代还有多么遥远,毕竟在孩子的身上、在教育领域里我们已经迈出了尝试性的一步,这令我们感到无比欣喜:小小的“品行爱心超市”,一个理想社会的缩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