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媒体双鸭山 正文
双鸭山构筑“桥头堡” 打开“北大门”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15-07-22 09:45:27

双鸭山中俄国际文化物流经贸产业园抢抓“一带一路”机遇,开辟“改天换地”大好局面

李爱国 杨军 张英杨 程名 本报记者 王鑫彪

  黑龙江经济报7月21日:近日,当记者走进全国首批“一带一路”重点建设工程——双鸭山中俄国际文化物流经贸产业园复工现场,扑面而来的是恢弘壮观的建设场景和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感受至深的是“转身向俄”的双鸭山,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抢抓黄金机遇,迎来“改天换地”大好契机的喜人局面。

  在中俄国际文化物流经贸产业园工程建设总指挥部办公室,记者见到了董事长李大东。他介绍说,“项目工程于今年3月21日全面复工建设,4月26日经贸园区一工区提前15天实现封顶。按照计划,物流园区今年8月1日投入使用,产业园土建工程2015年全面完成,经贸园区明年5月1日建成投用。”

  共图大业相向而行

  昔日,煤城的代名词,让双鸭山引以为傲;而今,过度依赖单一煤炭经济,让双鸭山步入困境。资源型城市发展,转型是必然之选。而转型,就是要把劣势变成优势。

  曾经,地处偏远是双鸭山的劣势;如今,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的契机,使劣势变成了优势。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和“中蒙俄经济走廊”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更为双鸭山送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按照繁荣对俄贸易引领城市转型的全新发展战略,近年来双鸭山转身瞄准对俄经济,全面加快对俄贸易集群化建设,全力打造对俄经贸大通道。

  而与此同时,李大东掌舵的黑龙江洋欣国际道路运输集团有限公司也正在面临着一次战略性的选择。

  作为一家有多年从事边贸商务的企业来说,“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正与他们的企业发展方向不谋而合,这让洋欣集团董事长李大东异常兴奋。他思索,如果能把公司发展和国家战略调到一个频率上,那真是太好了——因为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对俄进出口贸易,他们有着别人无法比拟的优势。

  黑龙江洋欣国际道路运输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国际道路旅客运输、国际道路普通货物运输,浮箱固冰通道、港口管理、服务及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业务、旅游为主要业务的大型国际运输企业集团,公司业务在黑龙江名山、同江、抚远和饶河4个口岸经营了8年。

  “口岸只是一个通道,企业的不断发展使我们迫切需要一个大平台。”多年来,为了找准企业扩张发展的出口点和落脚点,洋欣集团董事长李大东带领着自己的团队考察足迹遍布新疆、内蒙古、黑龙江的30多个口岸,调研、了解、分析,目的就是想要走出单一的经营模式,打造一个容纳所有对俄贸易产业的“桥头堡”。

  而沿边开发开放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陆续实施,恰好给了运作超前的李大东吃了一颗“定心丸”。很快,中俄产业园项目在李大东的心里明了起来,定位方向、合作条件、建设规模、融资手段、配套设置,他心中勾画出了一个完美的蓝图……

  劣势变优势花落双鸭山

  可当真要项目“选址落地”时,洋欣集团内部却产生不同声音。说起对俄贸易,外省已经有很多个地方提前在做了,并且有了相对成熟的经验,所以集团高层很多人更愿意把产业园建在那些先进地区。可是,李大东却用长远眼光谋划发展,他认为,固守的优势,某种程度上也可能带来的是一种劣势;而相反,曾经的劣势,在经济新常态发展中也会转变成为一种优势。在他的说服下,洋欣集团最终决定选址黑龙江。

  来双鸭山之前,李大东考察足迹遍及我省多个地市,并已经和省内某个地市签订了初步的合作意向。但是,双鸭山的吸引力,让李大东动摇了:“八小时经济圈内可辐射中俄两国的四个省州级地区、毗邻六个对俄口岸的地缘优势很明显,其他地方或者在配套、或者在别的方面,没有这里好。”

  比较中,双鸭山“优势磁场”开始显露。考察后不久,2013年7月,一纸合作协议,中俄国际文化物流经贸产业园项目“改嫁”双鸭山。

  黑龙江省东北部最大的对俄合作平台——中俄产业园项目的实施建设,可谓正当其时,为推进双鸭山对俄商贸旅游合作战略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发展平台,标志着该市从依赖煤炭资源发展路径向产业延伸、产业升级和产业多元化可持续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今天投资明天受益

  据了解,选址在双鸭山经济开发区的中俄国际文化物流经贸产业园,计划总投资103亿元,总规划占地面积240万平方米。目前正在建设的项目一期计划投资43亿元,占地面积60万平方米,主要建设中俄国际经贸园区、中俄国际物流园区、中俄国际商务代办区、中俄国际公寓区四个主要功能园区。园区以发展涉俄经贸、物流为主,同时兼顾发展文化交流和休闲旅游,配套附属有商务代办、海关监管、金融服务、生活住宅、休闲娱乐等功能设施。

  李大东介绍说,产业园建成后将搭建两大平台:一是中俄文化交流平台,二是中俄经贸物流平台。两大平台,相辅相成,互推发展。除此之外,项目建成后,还将发挥地缘优势,辐射周边地区,带动现代物流和文化服务等行业发展,把双鸭山打造成为黑龙江省东北部最大的对俄开发开放的文化经贸物流平台。

  作为今天的投资者、明天的受益者,李大东和他的管理者们已经在双鸭山切身体会到,这里有着“顺应政策气候环境的天时、地缘优越明显突出的地利、政府部门服务到位的人和,这也正是一个企业选择新的投资所企盼的一切。

  “双鸭山中俄国际文化物流经贸产业园”作为市政府和省政府重点推进项目,全市上下对其给予高度重视、全力支持,以务实和坦诚的态度,为项目建设提供热情、周到、优质、高效的服务,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了项目顺利推进。

  “产业园项目辐射的周边环境具有五大优势,地域、淡水资源、淡水鱼海鲜资源、旅游资源、交通资源、木材资源。更难得的是,有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政策支持,机遇难得。”李大东如数家珍,用精确的数字、鲜活的事例、切身的体会,充满激情地描绘着产业园建设的美好愿景。据悉,中俄产业园建成后,每天至少可接待3000名俄罗斯游客,冷链物流存储量可达到3万吨以上。

  采访中,李大东深有感触地说,一个人所生活或者说一个企业所存活的时代适逢重大变革,实乃荣幸之至,能抓住这种历史性机遇就是一种全胜的法宝。在国家“一带一路”政策出台的前3个月,中俄产业园项目已经在双鸭山开工建设。如果说等政策出台后再运作,至少需要3年的过渡期。而运作这个产业项目,李大东和他的团队实际上用了5年的准备期,才带来今天的“水到渠成和瓜熟蒂落”。

  对此,李大东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手拿一张慢车票,却赶上了一列高速快车。”他说,姑且不论该项目能创造多少财富,最重要的给当地带来了新思维、新眼界、新机遇、新平台,让投资方和投资地双方共同抢抓机遇,用足用好国家相关政策,促进企业壮大发展,推动城市转型发展,最终实现政企双赢。

  透过李大东的话语,我们相信,随着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快速实施,作为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的双鸭山,其发展后劲已经开始彰显,特别是依靠中俄国际文化物流经贸产业园的“引航”,今后双鸭山的城市转型发展之路,必将走得更加铿锵有力、更加具有时代感、更加前景无限。

作者:    来源:     编辑: 王不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