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日荣
阅读是修炼智慧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古人有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见古人当年认为修炼智慧首先得“读万卷书”,至于为什么要读书,各位语文老师比我清楚得多,在此不想多谈。我就聊聊我自己是怎么阅读的。
作为一名教师,我首先阅读的自然是教育类的书籍,比如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卢梭的《爱弥儿》、陶行知的《陶行知文集》、蒋梦麟的《西潮》、怀海特的《教育的目的》、第斯多惠的《德国教师培训指南》、吉诺特的《孩子,请把你的手给我》、雷夫《第56号教室的奇迹》、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等等。
这些书都是我大学毕业之后读到的,它们给了我教育思想的启蒙。作为老师,我知道,大家的工作都非常忙,“没有时间阅读”是我们阅读最大的障碍,尤其是各位语文老师,大家大部分都是做班主任的,又要给学生批改作文,能挤出来的阅读时间更少!作为一位忙碌的老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阅读,我就聊聊我自己的读书经历。
首先,我是在网络上看教育界的朋友推荐什么书,给自己开个书单,然后去书店购买一本书,我为什么只购买一本书呢?因为我有个坏毛病,就是这本书看了个开头,又去看另外一本,结果是一本都没有读好,只买一本就见解了看书不专的问题。买来纸质的书,我又在网络上将这本书的电子版给下载下来,有时候看纸质的书,读到精彩的地方,结合自己对于教育的理解,以及自己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案例,就在电脑里写读书感悟,如同司马光写《资治通鉴》一样,在下面加上批注“罗日荣曰”。我读书的观点:首先就要把书读厚。不把书读厚不是读书。一个教师,必须读教育类方面的著作,这是积累教育方面的智慧最直接的方式。
除了阅读一些教育类方面的著作,我喜欢看一些“四书五经”、中国历史方面的书籍,尤其是喜欢《论语》《孟子》《曾国藩家书》《资治通鉴》《二十四史》《阅微草堂笔记》等。为什么喜欢古代经典,因为我是一个中国人,中国人的灵魂其实就在这些历史典籍中,我们学校的育人目标也是“培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情怀的现代公民”,其中“中国灵魂”放在首位,作为这所学校的老师,不知“中国灵魂”为何物,那是很搞笑的,阅读了那么多,我以为《大学》八个字说的最透彻:“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立身处世,始终在遵循中国文化给我们制定的无形规则,从中国传统文化里吸取修身的营养,这是必须的。一位老师,首先就要修炼自己,修炼自己的人格,只有修炼自己的人格,教育才会更具智慧。
再次,我主张读书不在多,而在精,先读厚,然后再读薄,尤其对我们老师而言尤为如此。清代读书达人曾国藩就有很好的读书方法值得我借鉴,他说:“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所以个人以为,书读的不在乎多,而在于读懂、读透。记得在《增广贤文》里有这么一句话:“读书需用意,一字值千金!”对于某些好书而言,这类书是需要细细品味的,没有品味,也就没有读书之乐,没有思考,走马观花的读书方式无异于浪费时间!好书需用意。
人类文明几千年,书籍浩如烟海,要想把书读完,那无异于用水瓢把大海的水舀干!因此,本人以为,读好书需用意,读得一本是一本!得寸进寸、得尺进尺。这就是我的阅读观。阅读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教育理想,也是修身最好的方式,阅读,就是让落下的灵魂得以赶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