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鸭山日报社政教部记者 徐红
我是来自双鸭山日报社政教部记者徐红。都说记者是“无冕之王”,光彩又耀眼,然而这个称号的背后,更多的是欢笑和泪水,艰辛和责任。一年中的绝大部分时间,我们总奔波在路上,也总在讲别人的故事。今天,我想让大家了解下我们记者背后的故事。
2009年大学毕业后,我成为了双鸭山日报一名怀揣着成为名记者梦想的稚嫩小记者,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市里的各个角落寻找和挖掘新闻线索。我记得那个夏天雨水特别多,一个月有半个多月是雨天,因为总在外面跑,每天采访完鞋里都湿漉漉的,一拧袜子都出水。鞋子总泡在雨里,三天两头儿就得往修鞋店跑,修鞋的阿姨每次都打趣我:“丫头,又给我送钱来啦!”一个夏天下来,我竟然穿坏了4双鞋,也因此落下了怕凉的毛病。但是我也收获到了自己的第一篇获奖作品
2012年8月初,当得知一患者被木杆击穿身体生命垂危、医院开通绿色通道抢救的新闻线索后,明知道自己晕血,我还是硬着头皮第一时间赶到医院进行跟踪采访。在看到血淋淋的伤者和现场时,我顿时心跳加快,反胃、眩晕、肢体无力等感觉折腾得我真想逃跑。但我还是用牙咬紧嘴唇、握紧拳头逼自己硬挺了过来。7个多小时全程感受病人由危转安,直到采访结束,我才发现因为自己太过用力,嘴唇和手心都勒出了血痕。稿件见报后得到了报社领导和很多读者的认可,因为这个稿件不但突出了新闻事件的现场感和真实感,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也从侧面反映了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社会形象……这次采访,让我感受到作为记者要学会挑战自我,勇于坚持,这样,你就会收获到一种苦尽甘来的美好。
常有朋友这样问我:为什么你非要一遍又一遍的去推敲那些枯燥的文字?为什么你为捕捉一个满意的镜头一守就是几个小时?为什么你总把精力和心血耗在看似无关紧要的人和事儿上?最初的时候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但现在,我知道这一切的动因,是我作为一名记者对新闻职业的敬畏,对社会对民众的责任。2011年3月末,家住宝山区的15岁少年王帅身患骨癌,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死后将自己的眼角膜捐献给需要的人。得知这件事后,我立即联系了残联和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赶到王帅家中,在一间矮小而破旧的瓦房内,我第一次看到这个不幸的男孩,他的脸上、唇上都毫无血色,因为家境贫困,母亲卖掉了房子,艰难的维持着男孩的生命,而这个懂事的男孩生死关头想到的不是自己,却是帮助别人。当看着王帅拼尽全力,用颤颤巍巍右手拿起笔在《黑龙江省眼角膜捐献志愿者登记表》上签下了自己名字的那一刻,他的眼神是坚定而有力的,而我的眼里却噙满了泪水。在王帅家的所见所闻,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里,强烈的责任心告诉我,一定要通过手中的笔,呼吁更多的人来关心这些弱势群体,呼吁更多的人向王帅学习。回到家后,我连夜赶出一篇题为《骨癌少年王帅实现心愿——我要捐献眼角膜帮助他人恢复光明》的稿子,并第一时间在报纸头版刊发,引起了读者的关注,很多读者打来电话表示愿意帮助王帅,而且要求加入到捐献眼角膜的行列中来。
表面上看,报社记者不用坐班,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似乎很自由。但实际上,熬夜加班、牺牲节假日、作息不规律是常态。例如每年的两会报道对于记者来说,都是拚体力、耗心血的大活儿、累活儿,两会前后我们要连续奋战近一周,每天无论多晚,编采平台总是一片灯火通明,我们常常手里捧着盒饭,嘴里食不知味的嚼着,眼睛却紧盯着电脑上的稿子,等到提交完稿件跟编辑确认无误离开后,还得回家再准备第二天的采访,基本就熬到凌晨了。两会过后,我们就像是被扒了一层皮,不用减肥你都能瘦上两三斤,而此时我们最想做的,就是不管不顾的睡上一天一夜。
因为经常熬夜,加上工作压力大,我们很多同事颈椎、腰椎都不好,甚至出现偏头疼、失眠、免疫力下降等症状,但我却庆幸自己能够参加一次又一次的历炼。因为我的一篇报道,一名贫困生走进了大学的校门;因为我的一篇报道,一位白血病的孩子得到了救助;因为我的一篇报道,一位下岗工人重新谋到了职业……每每这时,所有的苦和累都被幸福和快乐所冲淡。
不知不觉,我进入新闻行业已经有五年多了。五年间,我行走在新闻路上,在热爱与奉献中,做真实的记录者,为群众鼓与呼。这就是我们新闻人,爱我所爱,无怨无悔;追逐着梦想,累并快乐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