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双鸭山6月15日讯 泛着新绿的柳枝随风轻摆,笔直的村路上看不到一丝垃圾,孩子们在广场上快乐地荡着秋千,老人们锻炼着身体,走进富裕县龙安桥镇兴裕村,安逸的乡村生活让人忘却了城市喧闹,步入农家院更让人体会到淳朴民风的魅力所在。
沿着整洁的村路,来到了村内的十字路口,一家“接地气”的“三十三号十字路食杂店”映入眼帘。大娘在小院内食杂店门口拿着簸箕筛着玉米粒,坐在一旁的大爷悠闲地陪着聊天。在午后阳光中,这对老两口在自家小院内上演着“最美夕阳红”。
“你们好。”看到记者到来,大爷起身欢迎,但一口浓重的山东口音让记者对他的经历颇感兴趣。
“这是我年轻时候,那时我还在山东老家。”大爷一边向记者介绍房中墙上的照片,一边讲述自己的“故事”。大爷名叫孙德省,老家在山东省邹城市,1970年由于老家贫穷,带着仅有的三元三角钱,只身一人,数次辗转,来到了富裕县。
回忆起当时初到富裕县的场景,孙大爷感慨良多。“当时这儿地上插着一块标有三十三号的牌子,也就是现在的兴裕村。我看中这里有一片草原,牧民们经常在草原间放羊,真的是‘风吹草低见牛羊’,这么美我就决定留在这了。”
“走,我带你们到那间房看看。”走出房门,记者注意到了房檐的一边写“1999”,另一边写着“2005”。
“每次新建个房子,我都会写上年份,这间是1999年盖的,2005年又接了一部分,作为‘历史见证’吧。”孙大爷笑着说道。
走进小院深处,别有洞天。食杂店后面还有写着年号的两间房。“原来全村就有三四趟房子,都是土坯房,现在村民生活好了,我家也从自行车开上小汽车了。”提起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孙大爷和老伴幸福地笑着。
“兴裕村本是移民村屯,90%的村民来自山东省。”龙安桥镇副镇长兴裕村第一书记梁本东告诉记者,目前兴裕村在进行乡村建设,将修缮山东传统民居、文化广场、传统文化街景等地域特色设施,融入山东传统文化,让村民们生活得更舒适。(李尔宁陈艳武肖菲苏岩郑越)
说起当年的事儿,孙大娘笑得合不拢嘴。
孙大爷向记者讲述三十三号50年的变迁。
原标题:昔日移民屯 今朝新农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