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全市共转移农村劳动力55629人,实现劳务收入1.8亿元。
东北网双鸭山5月6日讯(记者 渠波)“走四方,路迢迢水长长。”这句昔日传唱大江南北,人们耳熟能详的歌词,如今用在新时代打工农民的身上,似乎更加贴切而意味深长。
曾几何时,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农民们的不二选择。而随着改革开放,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已经不再仅仅依赖于土地为生,他们背起行囊,踏上征途,融入到打工队伍中,成为城市建设与繁荣,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一员。同时,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使他们的经济收入得到了显著提高,生活有了明显改善,更有许多农民从此跨入了富有的行列。
集贤县兴安乡保胜村的张立文夫妇就是无数打工农民中的一员。保胜村党支部书记王玉斌告诉记者,快进入知天命之年的张立文夫妇将自家的9亩土地完全流转出去,不用再惦记土地耕种之后,他们腾出手来便加入到常年去俄罗斯打工的行列中,每年的纯收入都在5万元人民币以上。和张立文夫妇一样,刚过而立之年的孙海棠夫妇也是常年在外打工,只不过他们选择的不是出国务工,而是将打工地点选在了山东省。
在与王玉斌书记交谈中,记者得知,在他们总共有1080人的村子中,外出务工的人数就达260人,差不多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外出务工。而实际耕种土地的人数还不足外出务工人数的一半。在这260人当中,有近80人是跨省务工。而且出去务工的农民中绝大多数都是夫妇一同出去打工,这样彼此间可以相互照应。
出国,跨省,这只是农民外出务工的方式之一,还有更多的农民采取的是就近就地打工。王玉斌书记告诉记者,比如他们村的粉厂就直接解决了20多人的务工问题。农民们不用出村,每年在粉厂打工就可收入1万元以上。
在集贤县丰乐镇永丰村,村民于秀云告诉记者,他丈夫常年在外打工,主要帮人家干装修活,有时候活多就能多挣点,活少的时候就少挣点,平均下来,一年怎么也能挣个三四万元。现在她们家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依靠她丈夫在外打工。她在家除了种那几亩自有土地之外,还养了几十头猪。反正不论是在外打工还是在家务农都闲不着,能多挣一点儿是一点儿。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随着我市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更多的农民选择了就近就地务工。他们中有的进入到了餐饮业当起了服务员,有的进入到建筑业当起了瓦工和力工,有的进入到了家装业,有的进入到了运输业,有的进入到了家政服务业等等,在不同的行业领域里,几乎都能看到农民务工的身影。据市农委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我市一季度劳动力转移工作开局良好,进展顺利。一季度,全市共转移农村劳动力55629人,完成全年计划的40%,其中乡内转移14670人,乡外县内转移11505人,县外省内转移19387人,省外国内转移9129人,国外转移938人,实现劳务收入1.8亿元,完成计划的20%。
不论是走出国门,跨越省份,还是融入到都市里,抑或是驻足在县里、乡里,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到外出务工的队伍中,融入到社会发展的各行各业中。而打工收入也已经成为一些农民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辛勤的付出,换来的是沉甸甸的收获,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富裕,更加充实,也让他们对未来更加充满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