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兴隆管理局调结构稳增长促发展纪实
东北网双鸭山4月3日讯(陆书鑫 记者 王司东 杨军)省农垦总局红兴隆管理局不断增强适应新常态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坚持多措并举调结构稳增长,他们牢牢把握市场决定取舍、绿色决定生死、民生决定目的“三维”纲要,把产业链和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进农业,创新驱动传统农耕文化升华。
据了解,2014年,拥有730多万亩耕地的农垦红兴隆管理局粮食总产84.2亿斤,生产总值189亿元,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超98亿元、40亿元、50亿元,人均纯收入28834元,均创历史新高。
新高数据透射出红兴隆“农业强、产业兴、效益好、群众富、农区美”的繁荣胜景。统计数据显示,全局亩均产能达1176斤,有工业企业455家,年接待游客42万人,城镇化率80%,住房楼房率84%,人均住房面积超30平方米。
一个以农为主的生产区是如何创造出好业绩的呢?
全产业链稳固的战略定力
隆冬时节,红旗岭农场农闲人不闲,全力加工“五星湖”牌大米和“水上漂”牌元宵。农场场长张晶华介绍,农场通过水稻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掌握了市场话语权和竞争力,大米销售进江浙市场,每公斤卖到12元,元宵畅销“五市七县”。
曾以原粮销售为主的红兴隆多次遭受到市场阵痛。世纪之交时因粮食市场走低,农场和职工“双亏”,出现弃耕现象。有时会遭受粮贩集体压价,利益受损。
红兴隆创新驱动农业产业化,破解市场瓶颈。2011年,依据市场需求和产业特点,实施全产业链发展战略。立足“农”的产业特色,规划建设13个工业园区,按照农区内生产能力设置项目存量,设立了专项周转资金,对超5000万元的大项目实行挂牌保护建设。
五九七农场引资3.1亿元,成立集稻米加工、粮食烘干仓储、铁路物流于一体的综合经营企业“弘盛”公司,建设了铁海联运线路,年粮食吞吐能力100万吨,服务半径100公里,成为黑龙江省最大的粮食银行。
水稻专业场江川农场依据产业特色,引资10亿多元建起了30万吨稻米加工园区,年向广东销售粳米6万吨。因售粮减少了运输环节,年为职工增收1000余万元。
红兴隆现形成了稻米加工、肉禽屠宰、白酒酿造和现代物流四条全产业链,稻米加工能力100万吨,肉禽屠宰超过1500万只,白酒生产销售超过3万吨,物流总量300万吨,年实现销售收入130亿元,创利税8亿元。
红兴隆强化上游优质原料的供应,让产业链条实现良性互动。通过质量追溯等有效形式,使绿色食品监测面积达到543.6万亩,保证45个绿色食品、60个无公害食品、50个有机食品获得认证。八五二农场的杂粮和山野菜加工产品出口英国、日本、肯尼亚、韩国等8个国家和20多个大中城市,五九七果品出口俄罗斯及销售到广州、温州等地。加工产品年出口创汇超过1.5亿美元。
农业公园全新的时代梦想
红兴隆规划建设的北方特色农垦新城镇群,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将传统农业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获得了“国家农业公园”、“国家低碳国土实验区”、“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2013年度世界百座避暑旅游名镇”、“2014中国深呼吸小城100佳”美誉。
红兴隆依据良好的生态环境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融为一体,建设具有强大生产功能、优美旅游观光环境、显著综合发展效益,多元化、复合型的生态经济系统。
全局规划了一个10万人口局直中心城市和12个万人城镇;借助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成3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13个重点旅游景区、23个生态农业景观点和17个生态林业景观区。红兴隆现是黑龙江省最大湿地旅游基地,雁窝岛和千岛湖被评为“中国十大亲水美景”,千鸟湖被评为“中国六大最美湿地”、“中国徒步旅游最佳目的地”,局直中心城市荣获“省三优文明城市”,红旗岭农场成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镇。
八五二农场彰显军垦文化特色,开展了复原原始生态文化工作,向蛤蟆通水库投放了鳌花、鲟鱼、兴凯湖大白鱼等名贵鱼苗130余万尾,成为兴凯湖大白鱼的“第二故乡”。国家体育总局对该项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在农场举行了全国龙舟公开赛和全国钓鱼锦标赛,吸引近8万游客参观。
八五三农场依据是北大荒精神、北大荒版画发源地和小红花艺校多次在中南海演出的文化底蕴,投资建设将军山公园、青河主题公园、“雁窝岛”版画院、国家AAAA级景区雁窝景区等,年吸引游客超过15万人次。
红兴隆现开通了现代农业之旅、宜居城镇观光之旅、北大荒红色文化之旅、北大荒湿地体验之旅4条精品旅游线路。去年接待超百人旅游团队493个,其中国外和港澳团51个。
旅游产业带动旅游产品的开发,全局共开发8大类365个系列旅游产品。
护好国土最大的民生公约
自1958年以来,红兴隆向国家上交商品粮408.4亿斤。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弊端也在显现。1985年,“大农场套小农场”双层经营体制改革后,粮食生产积极性大增,但因土地国有,只讲效益不讲耕地保护的掠夺式生产十分严重,出现黑土层变薄、有机质含量降低、部分地块土壤板结的现象,给持续稳产增收带来隐患。
面对弊端,红兴隆把增产增收作为最大的民生,将“护好国土”设为最大的民生公约。制定了国土保护办法,规定国土治理必须实现林网化、路硬化、渠系化、田格化的标准,耕作必须100%黑色越冬、春天耕种不动土、秸秆禁烧还田、严禁小车作业,管理做到作业和农时标准化、农艺措施统一化、技术流程专业化等。
如何让习惯各自为战的家庭农场按规定执行?红兴隆通过新型农业合作组织建设,提升保护国土组织化程度,出台了对新型农业合作组织实行农机发展基金优先使用、技术人员免费优先培训、先进技术施用优先扶持、风险优惠项目优先保障的“四个优先”新策,鼓励家庭农场走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个人独资“一带多”和集资“多带多”等灵活的合作形式。
八五二农场第一、第四和第五3个管理区白浆土耕地占总面积80%以上,大豆亩产多在280斤至300斤,玉米最高单产1500斤。3个管理区组建21个农业生产协作体,联合起893个家庭农场,购置4台国内马力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农用机车和1台13铧的“亚洲第一犁”,将43万亩白浆土耕地统一施用了秸秆还田改造和大型机械保护性耕作措施,有效改良了土壤,实现增产增收的目的,去年玉米平均亩产2044斤、大豆平均亩产508斤,亩效益超千元。
友谊农场第三管理区21个家庭农场联合建起了水稻生产专业合作社,对1.2万亩低产田进行保护性治理,将种植防风林、修渠系、平整土地作为新常态工作,连续三年亩产超过1400斤,亩效益均超过1500元。
红兴隆现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284个、生产协作体1000多个,联合起3万多个家庭农场,将3600多户分散小户的29万亩耕地进行流转,716万亩粮田100%规模化保护生产,防风林覆盖率达100%,水利综合治理效益面积251.7万亩,改造低产老稻田200余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0万亩。
国土保护新常态化极大增强了农业抗灾能力,提升了粮食产能。抵御了2012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冷春、布拉万台风、秋季多雨;2013年40年一遇洪涝;去年春严重内涝、5到6月连续35天低温多雨寡照等灾害,粮食生产年年上台阶。去年粮食产能比7年前提高34.6亿斤,农业职工人均纯收入提高1.3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