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市级优秀教师、平行路小学教师 孙艳斌
东北网双鸭山1月29日讯(记者 王司东)弹指间,15年的韶华在指缝间悄悄地流逝。15年来,孙艳斌在教育这块无垠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将一颗滚烫的执着之心献给了学生,用无私的爱与汗水播种着希望,用赤诚和奉献浇灌着教坛,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
选择教育这份职业,既是母亲多年从教的影响,也是孙艳斌儿时的梦想,她无怨无悔、尽心尽力。1999年,师范毕业的孙艳斌怀着对教师职业崇敬的心情,踏上了从教之路。
初为人师,她深知自己的不足,勤奋学习业务理论,虚心与同行交流切磋,取长补短,很快便成长为一名合格教师、教学能手。但她远不满足,总是不断进取,总结自己、学习先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为了上好一节课,她常常多方面查阅资料,制作教具,备课直至深夜,她虚心学习,不断总结积累,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逐渐由一名年轻的教师成为了教学经验丰富,能独立完成教学任务的骨干教师。虽感忙碌、虽感辛劳,但每天沐浴着太阳的光芒,呼吸着雨露的清香,在那些活力四射的孩子身上感受生命的神圣美丽,孙艳斌已经将这一腔特别的爱,无私地奉献给了她挚爱的教育事业,而且她将擎起这熊熊的火炬,继续跑完这段的人生接力!
从走向讲台的那一刻起,孙艳斌就深深地知道: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只有满腔热情是不够的,必须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和高超、精湛的教育教学能力。所以,自参加工作起,她就利用业余时间先后完成了哈尔滨师范大学的专科和本科教程。她平时坚持看书读报,看电视新闻,积极参加计算机初级班、中级能力培训班等各级各类再教育培训班,不断充实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
工作中,她带着一颗“爱心”去教育学习,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真心的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爱学生就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要把学生当作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2003届毕业班学生张静的母亲患有精神分裂症,生活不能自理,父亲又因一次意外双腿受伤丧失了工作能力。家里每月只靠政府发放的170元救济金生活,孩子每天放学要回家照顾母亲,有时要洗衣做饭,因为家里没有人和她说话,她养成了不爱说话的性格和习惯。平时课间时也不和同学们在一起玩,多是坐在椅子上看同学玩,或是站在窗口向外望。为了使她能健康地发展,孙艳斌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和她聊天,创造机会让她和同学接触,以发现优点并使其优点呈现在同学们面前,受到同学的认可,让她感受到她也是班级体中的一员,同学们是关心、爱护她的。根据她熟悉做家务这一特点,孙艳斌在班里组织学生开展“我为妈妈做家务”活动,让她教同学们做家务。然后又给她买衣服、学习用品等,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她感受有人关心她,让她不断的克服自己的自闭心里,成为一名敢说敢做的学生。
作一名受学生喜爱的老师,爱心是基础,但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责任,是一种使命;责任心,是一种使命感;教师的责任心不仅体现在教书育人上,体现在教学行为的细节上,更体现在为学生甘心付出的行动上。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使她深深体会到,要做好班主任,既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更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在孙艳斌怀孕期间,因患有妊娠高血压,全身浮肿,医生和亲人曾多次劝她回家卧床休息,可她却不舍得这些即将毕业的学生,一直工作到学期结束。她说,即使是再身体不适,但只要我想到班级还有四五十个学生在等着我,我就会打起精神来上班,从来没有因为天冷、路滑而放弃工作。
2010年,孙艳斌克服家里孩子小,需要照顾等重重困难,重新带一年级,她认真地从拼音教起,从简单的行为习惯教起,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把教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作为德育的重点,多次组织召开家长座谈会,和家长面对面交流,和她们探讨教育学生方法,让每个家长都能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避免他们走进教育的误区。如今,她所带的学生们都在稳步的成长,所在的班级也因为班风正、学风浓,先后多次被评为优秀班级、文明班级、纪律班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