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区县网页 > 集贤县 > 时政要闻 正文
念好“三农经” 土地“产黄金”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15-01-19 09:30:33

集贤县在新常态中寻找新亮点的系列报道之二

  东北网双鸭山1月19日讯(记者 杨军)每当金秋时节,乡村田间地头里,各种收获机和运粮车穿梭往来,农民在地里忙着收获各种粮食作物和特色经济作物,人人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农村经济收入总量,粮食总产量,农民人均收入,奇迹般地逐年翻升着;农业基础建设,农村社会面貌,农民新风新尚,奇迹般地逐年变化着……

  农业生产发展最快、农村面貌改观最大、农民得到实惠最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奇迹,就创造在集贤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

  念好“三农经”,土地也能“产黄金”。

  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带着广大农民的美好愿望,集贤县委、县政府抓住全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机遇,以确保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为核心,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快速推进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

  近两年,重点打造了同三、依饶、双桦公路沿线3条现代农业示范带、面积72万亩,创建了福利高丰等10个省级高产示范区和腰屯联合等7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建成了永安兴华等3个村百吨水稻智能催芽基地。

  把科技兴粮作为主攻方向,加大新技术应用水平,最大程度发挥科技的潜能。在集贤广大农村,如今随处都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强劲“科技风”。

  建立了以县级推广中心为龙头、乡镇中心站为依托、农民专业服务组织和专业大户为补充的农技推广网络,吸引进500户包括技术骨干、技术员和种粮大户。开通“农富宝”移动服务平台,及时准确发布农业新技术、病虫害防治、农产品销售等相关信息。年培训农技人员、村干部和农民6.7万人次。

  测土配方施肥,水稻旱育稀植、玉米大垄双行密植等多项新技术、新措施的推广运用,使全县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同时,95%的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芝麻开花节节高。在畅想中,集贤县农业迎来了一个接一个的丰收跳跃。

  粮食生产连续十一年获得丰收。其中,2014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19.1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1953元,分别比2010年提高2亿斤和4167元,分别增长11.7%和53.5%。

  点上突破,加快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步伐,在全市率先完成了农村资产产权交易中心建设,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去年交易总额达到6000余万元。组建的11个千万元现代农机合作社辐射经营土地面积达15万亩,入社3.6万亩。

  土地少,人口多,这是各地农业发展和农民致富的“肠梗阻”。

  怎么让“一亩三分地”长出“利息钱”来?

  一调整结构,二科学种田,三跟紧市场。土地少的劣势,促就了思想换位和观念更新。

  到2014年,全县经济作物发展到近14万亩。如今尝到甜头的农民们坐在热炕头上,喜滋滋地掰着指头算着效益账:“特色作物与大田作物相比,那收入绝对是翻了好几个跟头啊”。

  同样是以地为生,如今在集贤县我们却真正看到了农民生活宽裕的出路。

  庆丰村棚室瓜菜园区、金星村蔬菜示范园区和阳光温室绿色蔬菜示范园区的建设,使全县棚室蔬菜面积达到6400亩,初步形成了规模化、规范化和产业化。

  让有限的土地,实现最高产出率,获取最大效益化。集贤县的农民们,改变的不仅仅是延续不变的旧耕作模式,更重要的还有他们的传统思想观念。

  如今,这里很多农民已经迈开大步走出黑土地,外出打工“淘金揽银”。仅去年就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6.8万人次,增加收入6.1亿元。

  白天在城里劳作,夜晚在乡村安眠。从乡村带去质朴与勤劳,从城市带回财富与时尚,两种文化交汇成了集贤农民今天的品味与魅力。

  “粮袋子”满了,腰包更要鼓起来。让金灿灿的粮食变成“真金白银”,集贤县对农民“因市利导”,让农民“有利可图”。

  “强龙头、壮基地、拓市场、兴产业、富农民”。近年来,通过引进龙头,整合龙头,改造龙头,扶优、扶强、扶壮粮食加工及转化为主的“农字号”龙头企业,集贤县共发展粮食加工企业58家,规模以上企业32家。此外,国家级出口基地正在等待批复。到那时,集贤农民会让“老外”吃上自己种的特色果蔬。

  发展至今,集贤已经成为三江平原上一个重要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和交易平台。全县粮食年加工量已达到173万吨,年实现销售收入36.4亿元、创利3.9亿元。阳霖牌大豆油、同鑫牌小麦粉等产品获得省级名牌农产品称号。畅销全国各地的粮食加工产品为集贤赚得“盆满钵盈”。

  “集贤制造”,也已成为东北粮食加工销售市场领域一个商业诚信度和含金量相当高的“金字招牌”。

  “黑色土地”种出“绿色作物” ,“绿色产业”带来“金色希望”。全县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种植面积发展到87万亩、 117个品种;获得绿标11个品牌、26个产品。

  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也带动了农村各类专业协会的发展。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18个,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8.6万亩。

  现在,全县五成以上的农户不同程度地参与到粮食加工业的各个环节,农民不离乡、不离田,就当上了“农民工”。

  告别“原字号”,走入深加工,粮食“身价”倍增,粮食深加工加工成了粮食增值、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链条,成了集贤‘以工补农“的富民兴县产业。

  而今,“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那早已不是集贤农民认可的生活。

  外墙瓷砖照面、房盖彩钢红瓦,上面还矗立着“太阳能”,远远望去甚是扎眼耀目……真没想到,家住农村的“庄稼汉”,现在的生活环境竟然比城里人还有派头。这就是富裕起来的集贤农民新生活的真实写照。

  如今,生活宽裕了的他们,观念也随之改变了,骑摩托坐小车下地,开现代农机具耕田,以手机当“顺风耳”,拿电脑作“千里眼”,这些讲究生活品位的“泥腿子”在致富路上紧跟潮流,同时尽情享受着新农村带来的幸福和快乐。

作者:    来源:     编辑: 杨宏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