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教育频道 > 家庭教育 正文
《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心灵暴力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10-02-12 08:20:48
 这种心灵暴力的表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大方面:

  其一:来自家长的过度保护,与个人独立性发展之间的冲突。

  其二:家长对孩子的行为难以认同,甚至以强制手段进行打压。

  简单说,这两大表征的存在,构成了中国家庭教育中心灵暴力因素的全部,而正是在这种“心灵施暴”的过程中,家长本应当给予孩子的心灵关怀逐渐地散落流失。

  就这样,我们的孩子总是感觉到自己的权益受到了限制,或是根本得不到父母的理解,而我们的家长则感叹现在的孩子过于复杂、过于任性,孩子实在不懂得家长的一片苦心,备感家庭教育的艰难,从而给两代人都带来了心灵上的痛苦,让双方都感到了巨大的困惑,以至于无从解脱。

  接下来,我们就将从构成心灵暴力因素的两大方面入手,一睹中国家庭教育中心灵关怀缺失的形成机制,立足于孩子的未来,预知这样的缺失,究竟会对我们的孩子造成怎样的影响。

  事实上,当我们对这两点了然于胸之后,有关如何解决问题的答案,以及家长究竟该如何发现每一个孩子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也就变得不再迷惑不清了。

  在几年前的一个电视节目中,面对记者的采访,一个孩子说出了这样的话:

  “在学校里过集体生活,我自己总是能独当一面,可是一回到家中,父母什么事情都不让我干,对我百般呵护,本来这些事情自己都可以做,只是一味让我别分心,抓紧时间认真读书,我常常对此感到很不耐烦,甚至很生气。但是每次发过脾气之后,自己也觉得很后悔,觉得对不起辛勤劳作的父母,有的时候,我也试着和父母进行沟通,但是效果很差。我感到非常委屈,过去回家总是想放松一下自己,而我现在特别不愿意回家,因为现在回家心里一点舒服的感觉也没有。”

  家庭是一个人最温馨的港湾,然而在这个孩子看来,这种温情已经在家长与自己的冲突中,被磨损到了极尽微薄的地步。

  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局面呢?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保护,让孩子的心灵受到了损伤。

  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各自对教育存在着不同的理解。

  从家长的角度来看,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才,这种观念是着眼于未来的,其对手段的选择,是以家长的社会经验与生活观念作为标准的。

  家长教育观念的核心,在于确保孩子用最快的速度、走最少的弯路来获得成功,用命令、压制的办法,来处理孩子与家长观念中存在的冲突,让孩子虽然有自己的想法,却由于需要恪守许多规范、条框,而不得不按照家长的要求,在家长提供的保护下来生活。

  因此,在家长看来,家庭教育的内容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服从”,服从的意义是将孩子的一切生活轨道,都纳入家长所设定的保护环境中,其价值是让孩子在自己所设定的程序中,逐渐成长为一个家长所期望的人。

  诚然,在孩子还很弱小的时候,家长给予他们各种成长所需要的东西,为孩子遮风挡雨,营造出安全的环境,这一切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但是这样的观念建立在一个不可能的前提之下,这个前提就是孩子的独立性永远为零,是以先认定孩子不变的思维得到的这一观念,如果我们站在孩子的视角来重新看待问题,结论就会完全不同。

  在孩子看来,自己每天都在变得成熟,变得能够逐渐承担一些责任,独立完成一些事情,而家长对此表现出不信任的态度。

  在小的时候,父母在对孩子的教养中,无时无刻不对其一举一动过分注意,规定孩子要吃什么,该吃什么,何时该睡觉,要读什么书,看什么节目,甚至于为孩子挑选爱好、老师、游戏玩伴等等。

  对于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而言,过度保护的范围可能更广,不仅包括了本该由孩子做的家务劳动,甚至还包括那些本该孩子自己做出选择的事情,比如选择学校、报考专业、未来职业等等。

作者:    来源: 东北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