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于立生
近日有人举报称,《经济评论》2004年第2期上有一篇名为《来自对科斯定理的挑战》的“论文”,跟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平新乔教授的《微观经济学十八讲》部分内容非常像。据统计,“论文”全文约1.3万字,与该教材第十七讲第三节的雷同率高达95%以上。据悉“论文作者”朱锡平和刘解龙分别是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授和长沙理工大学经济学院院长。(2月9日 《成都商报》)
此二位被人讥“笨贼”,那是自然:一则教材流布甚广,再之雷同率高达95%以上——近乎全盘,易为暴露。
但绝不仅此。1+1=2能说是发明吗?论文是什么?学术研究的产物,而学术研究是贵独立和创新的;而教材呢?则是具公共属性的知识资源,综前人之成果,在今人已为学科常识,并无学术性可言。其实,平教授也说了:“一篇论文……如果全是抄教材,实在太没意思了。”,但也还不够透彻;在此我更乐意引述学界先贤施蛰存《文学史不需“重写”》里的一段话:“作为教材的文学史,不是学术性的文学史。一个文学史家,一个文学研究工作者,都不能以文学史教本为主要参考资料。不单是文学史,其他文理各学科,也是一样。从来没有一篇学术论文后面所附的参考书目中,提到大专院校教本的。”
所以此二位不仅是失德上“胆大如卵”如姜维,而且在识见上也“目光如豆”似时迁!强不知以为知,抄“非学术”以充学术,堪称是登峰造极。这随之也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如此所谓“论文”,又是怎么发得出来的呢?!
《经济评论》的陈主任回应称:“相关软件(如防盗版软件)虽然能检索已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文章,但是对抄袭教科书似乎还‘鞭长莫及’。”;但如常识、创新不辨,孰为老生常谈孰为真知灼见,识别、判断能力全无,纵使安装上一万个软件,技术手段再多,本末倒置又有何用?须知,这可是经济学的专业刊物,还是所谓“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啊!还是说,《经济评论》早成银弹的俘虏,开成了只要交版面费够数即能发文的学店?联想起有关资料显示:“2008年度中国SCI论文数突破10万篇,总数11.67万篇,占世界份额9.8%,仅次美国;但从引用情况看,我国科技人员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平均每篇被引用5.2次,与世界平均值10.06次相比,只有一半……”,由此也就不难揣知“泡沫”的“漫天飞舞”是如何生成的了!
像这样两位“德才兼‘失’”的南郭先生,早就当被学界扫地出门;然而吊诡的是,此事曾有人向长沙理工大学举报过,但结果却不了了之。教授照当,经济学院院长位置是安坐。钱钟书《围城》里的三闾大学历史系主任、“克莱登大学”博士韩学愈,那是方鸿渐自己屁股不干净不举报,而此两位可是有人举报的啊!
而更为讽刺的是,长沙理工大学新闻网还有一条时间是2007年6月15日的新闻:“经济学院进行毕业论文第三次大检查,院长刘解龙亲自动员、组织,重点排查论文抄袭雷同现象”,这和贪腐官员在台上高调反腐有何两样?不过是“大盗窃‘政’,小盗窃‘文’”罢了!
着实幽默!当然这“幽默”,是“十足黑色”的!倘吴敬梓再世,《儒林外史》当有续篇;倘吴趼人重生,“怪现状”素材当不愁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