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教育频道 > 校长论坛 正文
中国的大学正在丧失独立精神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10-02-10 09:15:43

   严肃的思考者在评判事物时会设立自己的坐标,对当下中国的大学的批判也不例外。当整个社会开始感到我们的大学处于危机之中,为这种危机勾勒一幅清晰的图景就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命题。

    无论是将当下中国的大学放入历史序列中进行纵向考量,还是放眼世界将它作横向比较,结果都是沮丧的。我们自己曾经有过辉煌的大学精神,但如今失去了它;我们可以洞察国外优秀大学的精良和完善,却仍然无法企及。

    用这两把标尺,轻易就可丈量出我们今日大学之颓丧。前者以蔡元培、胡适等教育家为标志,曾为当时乃至今日之中国构建出气度、风骨以及人文精神——这种精神使大学获得声誉,并在一个政治和军事上略显灰暗的年代融入几代人的精神血脉,规束民众道德,催生出文化繁华;后者则标示着大学的构制之善和风气之谨严。

    在这个坐标之内评判中国今日之大学,不难发现,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改革,我们已经失去如此之多,距离好大学却仍然遥远。《向中国大学说“不”》所提供的,是关于这些危机的繁杂细节。这些细节直接指向一句逆耳忠言: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功能上,中国大学都面临着巨大危机。

    我们的大学失去了独立精神。历史上,这种独立,部分靠行政系统对大学和知识分子的敬重,部分靠大学校长的骨气乃至勇气获得;在某些更优越的教育系统中,这种独立则更多依赖于精心设计的教育体制来获得。但如今,大学正日益成为附庸,校长们对官员而不是对学生负责──他们自己也更像官员而不是教育家。

    我们的教授正丢失风骨,他们更多的是唯唯诺诺而不是据理力争,他们为职称和经费奔忙,而不是致力于传承知识和人格。那些希望传承旧日传统的教授陷入困境,他们要么不得不随波逐流,要么被边缘化。教授会议形同虚设──事实上,多数情况下我们根本不再有这样一个组织,就在不久前,一所学校“教授治校”的构想,甚至引起巨大的轰动。

    大学曾经引以为傲的严谨风气和多元思潮,也在慢慢凋零。吊诡的是,一方面,我们正在放弃学术的标准,以抄袭为代表的学术体系崩坏已经损害了整个国家的名誉;另一方面,大学却正在有意或无意地用僵硬的价值观捆缚学生,使曾经多元和宽容的大学文化几乎荡然无存!有一个嘲讽意味十足的例子就发生在不久前:有一所大学,禁止男生和女生在校园里拉手。

    作为社会价值标准和文化血脉传承者的大学,已经逐渐消失了,《向中国大学说“不”》所记录下的,只是这个令人悲哀的过程中极小的一部分。如果你愿意,可以在任何大学里轻易找到这样的故事。

    我们并非不知道好大学是什么样子。我们可以回溯历史,发现自己曾经处于何等高度;也可以环顾世界,思慕他人的优秀质地,并在这个基础上,深刻地洞察今日大学之失。

    如今,对大学的批判正日益成为一种潮流,对大学的结构和风气进行全面反省,也成为一种广泛的呼声,这时候,将今日的中国大学置于横向和纵向的坐标中考量是必要的。

    这既可使我们找到底气,也为我们提供方向。

作者:    来源: 新华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