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双鸭山2月9日讯 饶河县赫哲族四排乡四排村坚持立足民族生态优势,突出区域特色,紧紧围绕“三个突出”扎实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促进了民族村经济社会的科学快速发展,让赫哲人民感受到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带来的新实惠。
突出赫哲民族风情,打造旅游品牌。村党支部通过对民情、村情的深化认识和科学分析,进一步明确了“打民族牌,走旅游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和谐新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在做大做强民族旅游产业上四措并举。一是加大宣传,打造民族品牌。充分挖掘赫哲族渔猎文化、萨满文化、拓荒文化的深层内涵和加工整理工作,利用电视、报刊等各种媒体大力宣传赫哲群众的古朴民风、乌苏里情怀、赫村神韵、赫哲族的萨满欢歌等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提高知名度、吸引力和竞争力,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旅游品牌。二是科学规划,搞好景区建设。邀请县文体局、旅游局、民族宗教局等单位专家深入村屯实地调研,在广泛征求赫哲群众建议的基础上,制定了《四排村旅游产业规划》,在风景区和基础设施建设中融入生态概念,找准文化定位,提高景区和景点的档次。对乌苏里江畔的赫哲风情园旅游景区进行了重新维修和布置,使景点更具民族文化魅力。三是改善环境,提升服务质量。村党支部加大力度招商引资,投资1400万元的旅游开发和星级宾馆建设项目已初步达成意向性协议,将改善村域旅游环境,提高服务质量。以家庭为单位,积极推出了吃、住、玩“一条龙”接待服务的“赫哲家庭一日游”项目,年增加村民收入6万余元。四是搞好产品开发,宣传赫哲文化。成立了赫哲民族工艺品协会,组织村民制作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鱼皮画、日用饰品等手工制品,年收入实现15万元。2009年,四排村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余万元,民族旅游业已发展成为四排村的一大支柱产业。
突出科技服务,引领群众致富。采取“抓、建、扶、结”等有效措施,搞好科技服务,千方百计为村民增收致富创造条件,实现科学致富。一是抓培训,提升素质。组织开展各类农业科技培训和实用技能培训班10期,使赫哲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刻领会科学发展的实质和内涵,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赫哲村民的思想发生了转变,纷纷走出村屯打工创业,全村外出务工62人,仅在县内开办特色渔村、手工制品等自主创业的就有6人。二是建基地,发挥示范。通过区域合作,与饶河农场共同投资20万元建立了200亩的场县共建水稻科技示范基地,带动全村扩大水稻标准化种植面积8000亩,带动人均增收100元。村民的科学种田水平提高了,同时也为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奠定了基础。三是扶大户,带动增收。积极扶持种粮大户搞土地集约化经营,争取资金180万元,村民自筹资金80万元,组建了农机合作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2009年,全村土地集约经营面积达到6000亩,超过500亩的种地大户达到12户。开展送技术、送信息、送资金服务,引导农民发展梅花鹿、狐貉等特色养殖,扶持畜牧养殖大户16户,全村鹿存栏80头,狐貉3000只。四是结对子,共同致富。采取“一帮一、多帮一”等多种形式,组织党员科技大户、致富能手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8对,带动困难群众共同走向富裕。
突出改善民生,惠及赫哲百姓。坚持从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强化整改措施,推进民生工程建设。一是改善人居环境。利用国家支持民族地区发展各项政策,抢抓时机,采取“跑、争、联、引”等途径,争取项目资金20万元,修建田间路1.5公里,完成泥草房改造8户和四排新村的安全饮用水改造。加强村容环境整治和绿化工作,完成造林600亩,栽种云杉、丁香、金冠柳等美化树种6.3万株,村内主要街道两侧种植了花草,实现了绿化、美化、香化。二是丰富群众文化。争取资金50万元,建设了5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和2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配齐了体育健身设施,购置了各类文化图书2000册。组织农民成立了秧歌队、篮球队、赫哲艺术队等文艺团体,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三是突出帮困解难。全面实施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工作制,实行村干部包街、党员包户工作责任制,及时帮助解决困难弱势群众的生产生活难题,做到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需。累计为村民无偿代理各项事务120件次,办理农村合作医疗600人次,为外出务工留守人员免费代耕、代收30人次,帮助特困人员修缮房屋2户,协调资金3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