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尖山大地涌动。
爱,在尖山人心中彭湃。
尖山人唱响了一曲曲爱的赞歌。
近日,当50元、100元的爱心捐助款共计10万元送到李洪霞手中时,洪霞心中充满了感动。这是尖山区全体机关干部和教育系统教职工、中小学生,为李洪霞爱心捐助的。
李洪霞,市第一幼儿园党支部书记,2005年因为工作需要被借调到尖山区。去年5月,李洪霞感到身体十分不适。今年初,李洪霞被确诊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在患病期间,尖山区委书记、区长等领导对她的病情非常关注,曾多次去看望她,并鼓励她要战胜病魔,争取早日回到工作岗位。区里还发动机关干部和教育系统教职工及学生为其捐助,掀起了爱心奉献高潮。
5月12日,当四川汶川县地震的消息传来,尖山人被深深地震撼了。该区迅速行动,领导干部带头捐款,机关干部、广大中小学师生、社区群众、个体私营企业等社会各届人士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进行捐款,截至5月23日共收到捐款211万元,尖山人用爱心与热忱,义不容辞地为灾区人民贡献着力量。
……
大爱无声。关注民情,改善民生,切实为弱势群体送温暖、办实事一直是尖山区区委、区政府领导义不容辞的责任。几年来,该区把扶贫解困工作牢牢地抓到手上,让爱的暖流在每个困难户的心中汩汩流淌。
在全区的扶贫解困工作中,他们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把辖区内的特困人员进行了分类。把有头脑、有技能,又有致富愿望的特困居民作为重点帮扶对象,由区级领导干部帮助选项目、筹措资金,“一帮一”结对子进行帮扶;机关干部以科室为主,帮扶一个特困职工;教师则以“五帮一” 的形式帮扶本校贫困生。全区广大干部积极投入到这项活动中来,不但帮助贫困户解决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而且还通过帮技术、帮资金,使他们逐渐走上致富之路。
2006年,区委书记杨艾冰主动与贫困户张立友结成帮扶对子。张立友下岗后,每天靠“站大岗”揽活,妻子没工作还有病,孩子又小。杨书记到张立友家走访后,立即给他家送去了4袋大米、2袋面粉和50斤豆油,还为孩子送去了文具用品。为了让他家早日脱贫,杨艾冰又帮助张立友选择脱贫项目,看到张立友家中庭院宽敞,杨艾冰在分析了肥猪养殖的市场行情后,建议他发展养殖业。2006年7月,杨艾冰为他家又送去了3000元钱,还拉来了红砖、水泥砂子等。现在,张立友的养殖业粗具规模,已建有三大类、200多平方米的猪舍,有20多平方米的储备库,现存栏50多头猪。在杨书记的帮助和鼓舞下,张立友已彻底脱贫致富。
曲国振是鞍山社区居民,夫妻二人都没有工作身体还不好,平时只靠打零工维持生活,再加上二个孩子的上学费用,家里负担十分沉重。当了解到他家的情况后,区长张志福与他家结成帮扶对子。经过考察调研后,张区长认为在经历了前几年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如今发展养鸡业有赚头,建议他经营此项目。看到他家宽敞的院落,张区长给送来了盖鸡舍用的水泥、砖等建筑材料,解决了燃眉之急。在饲养过程中,张区长还多次请专人到他家做技术指导,当遇到困难时,又给他送钱、送物。如今,曲国振家的鸡舍已达到100多平方米、饲养也达到了一定规模,曲国振表示下步要加强学习,继续扩大养殖。
“送钱、送物,不如送个好项目”。在扶贫解困工作中,该区注重帮助贫困户选项目、上项目、并积极促成项目。在一些大的养殖项目建设过程中,区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同志,主动热情地帮助业户寻找场地、提供政策咨询,协调争取贷款等。为了使公立村、双兴村、长安村等四个二元种猪项目顺利建成,尖山区无偿为业户提供土地50多亩,无偿给予扶持资金80余万元,无偿提供种猪防疫服务。为了鼓励双兴牧业二元种猪项目、公立村奶牛项目等做大做强,还协调业户对上争取到了专项政策性扶持资金。近3年来,在该区已经脱贫的帮扶户中,通过区里帮助寻找项目脱贫的有312户,占脱贫总数的75%。
该区还通过打造扶贫基地带动就业帮扶。“引导和鼓励一些能人上大项目,兴业发财,同时又为无业可就的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实现脱贫,进而达到双赢”是该区精心选择和建立“一帮一”扶贫解困和再就业基地的出发点。双兴牧业、长安牧业由于起点高、规模大现已在扶贫解困及吸纳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该区已在辖区内建立了15个“一帮一”扶贫基地,其中养殖基地6个、种植基地2个,其它产业基地7个。
为困难户送技能、送岗位,每逢节日送钱、送物送温暖等让尖山人的爱来得那么真实、真切,扶贫济困行动为每名尖山人奉献爱心搭建了平台,3年来, 该区共结帮扶对子464多对,其中有310对已经脱贫,脱贫率近70%。已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00多万元,资助和帮扶7000多名特困职工和贫困居民,救助了400多名即将失学的少年儿童。尖山区的广大干部群众用爱心点燃了希望。
|